第三章 能量获取:交替上升(第30/32页)
像西方一样,在古代国家时期,确定无疑地发现了最早的地区性崩溃的证据,最明显的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陶寺的陷落和山东复杂社会的瓦解。不过,像公元前2200年和公元前1750年西方的崩溃一样,陶寺/山东的衰落对于能量获取水平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至少对于如此粗略的度量工作来说是如此。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00~前200年)
东方没有经历像公元前1200年西方的崩溃那样的灾难。西方的崩溃使其核心地带的能量获取水平一连下降了好几个世纪。东方的能量获取水平则相反,上升得越来越快。像古代国家时期一样,缺乏对人体骨骼资料的系统性搜集和家庭考古的不足,限制了我们,但相同的是,仍有充分的证据使我们可以勾勒出总体的画面。
文献资料证实,土地占有制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特别是出现了向私人土地所有制的转变。土地掌握在法律上自由的农民手中,国家课税取代了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农民在土地上为他们的主人劳作的制度。这方面最早的清楚记载是公元前594年鲁国对农产品课税。到公元前3世纪时,这种向自由持有土地的制度的转变可能已经完成。这种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大概鼓励了农民自发地加大了投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更高的产量便是其理所当然的结果。土地所有制的改革还伴随着农业理论和方法形成了成熟的文献并不断发展,以公元前440年魏国的李悝为开端。
多茬复种的文献证据似乎也是与这种新的土地所有制相伴的。到公元前200年时,两种作物轮种(中国北方是小麦和粟,南方是粟和水稻)已显然成为常态,偶尔也会种些豆类,可能两年轮种3种作物。还有一些历史学家提出,“牛”字的流传说明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中叶时,役畜也变得重要起来(至少是在上层社会)。然而,在更确定的文献证据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国家大规模地涉入水利工程始于公元前4世纪30年代魏国的地方官西门豹。战国时期所有国家都大力投资开凿运河,以提高农业产量,其最高峰为大约公元前300年秦国的李冰在新征服的四川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金属工具最早开始大规模使用大概是在公元前800年以后。李学勤和唐纳德·瓦格纳都认为,公元前800~前500年,在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工具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一些考古学家仍对此持怀疑态度。然而,到公元前500年时,中国也开始使用铁器(可能像青铜技术一样,制铁工艺最初也是跨越草原由西方传来的)。中国的铁匠进步非常迅速,在公元前6世纪时就炼出了真正的钢,公元前5世纪时铸出了生铁(而欧洲的铁匠是直到公元14世纪才掌握了这项技术)。到公元前200年时,铁制武器开始取代青铜武器,铁制工具的使用显然也越来越普遍。不过,青铜业依然繁荣。公元前6世纪的铜绿山铜矿显示了异常成熟的建筑水平,有设有树木线的竖井。侯马的铸造作坊也同样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段时期,商业也迅猛发展。公元前625年从鲁国的臧文仲开始,大臣们在各自国内巡视以废除关卡。诸侯国都必须向商人们保证不干涉贸易,水运也变得越来越便利。中国商人在没有受到西方发展影响的情况下,于公元前5世纪开始独立铸造和使用青铜钱币。到公元前200年时,已有数以百万计的青铜钱币在流通。中国考古学家还没有像西方考古学家那样对船只残骸、动物骨骼、碑铭和铅污染状况进行量化,但在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贸易有了巨大增长,似乎是非常清楚的事实。
计算分数
图3.30显示了3种不同的办法,来填补公元前9500~前200年能量获取分数估计的鸿沟,或者索性假设能量获取以算术或几何的规模稳步增长,或者依据实际证据进行估计。算术级增长似乎不大可能:图3.30中上面那条线意味着,自大约公元前7000年贾湖文化建立到大约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建立,和自大约公元前2300年陶寺文化毁灭到大约公元前300年秦国在四川兴修水利工程,能量获取水平的增长是一样快的。这不可能是正确的。我们或许应当假设能量获取水平的增长是几何级的,指数随时间而增长。
我们在将西方的考古数据转化为消费水平时所遇到的所有挑战,在东方进行转换时也都会遇到,但将东方的考古发现与西方相比较,显示出东方实际上是沿着一条与西方非常相似的轨道前进的。主要的不同在于,东方走上耕种和驯化的道路比西方晚了大约2 000年,其能量获取水平也相应落后于西方。在从采集向农业过渡的时代,最初差距似乎也停留在大约2 000年。从公元前9500~前6000年,东方的能量获取水平增长了大约50%,从每人每天4 000千卡增至6 000千卡;到公元前2500年时,随着副产品革命的完成,又增长了50%,增至每人每天9 000千卡。在这个时候,也就是埃及人建设大金字塔的时代,东方的能量获取水平似乎还停留在约公元前4500年时西方核心地带的水平,当时西方最早的大城市,比如布拉克丘和苏萨,都已经出现了(见图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