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撤退,叫敦刻尔克(第6/6页)
第三,这不是在为亚历山大开脱。缅甸的溃败,亚历山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缅甸和敦刻尔克不一样。
有人说敦刻尔克法军替英军殿后,英军先跑路。但你换个角度想,法军脚下,是自己的祖国,守卫自己的祖国本来就是义务。英军是渡过海峡来和法国人并肩作战的,然后英国人派自己的船来接,你让他们把自己的士兵留下来殿后,让法国士兵先撤离自己的祖国,换你是指挥官,估计你也做不到吧?
但在缅甸战场,情况不一样。缅甸原来是英国人的殖民地,中国远征军是来帮助英国守军的(当然也有守卫滇缅公路,保护自己大后方物资运输的目的)。从私心来说,谁都希望自己国家的子弟兵先撤,别人家的子弟兵殿后,但问题在于,亚历山大在那几场战斗的指挥中,不仅私心暴露得太赤裸裸,而且在情报上有欺骗中国远征军的嫌疑,提供错误的信息,让中国军人全部为英军撤退殿后。
第四,在缅甸战场,英军的表现不仅被中国人耻笑,被美国人耻笑,被全世界耻笑,甚至连对手日本人都看不起。亚历山大退役后写了一本战争回忆录,我没看过,不知道他怎么回忆自己的这段生涯,但我觉得,哪怕之前他有过再多功绩,这段历史是他军人生涯的一个污点,他的良心应该为此感到不安。
第五,我们可以一分为二,客观评价亚历山大这个人,但我实在看不出,这和抵制《敦刻尔克》有什么关系。
《敦刻尔克》是为了歌颂亚历山大这个人而拍的吗?恐怕不少看完电影的观众,都未必清楚电影里哪个人是亚历山大。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那么一幕镜头是让人有流泪冲动,让人感到感动的话,我觉得是那一幕:海平面上,出现无数自发前来迎接的民船。
正如我前面所言,我觉得诺兰的这部电影,并没有刻意歌颂谁,因为他知道这并不是一场胜利。我们看完这部电影,绝不会觉得英国士兵好伟大,法国士兵好伟大,亚历山大好伟大,而是只会觉得普通百姓的伟大,以及战争的残酷。
如果因为这个人去抵制这部电影,我个人觉得不值得。
如果因为这件事,你愿意去了解一下中国远征军,我倒觉得是件好事。如果又不了解敦刻尔克,又不了解中国远征军,就跟着喊“抵制”,那就不值得了。
去不去“贡献”票房其实完全不重要,保持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还是比较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