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5架美国轰炸机在中国迫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和美国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有很多,从贷款到物资,从“飞虎队”到武器装备。
但其实,中国人也为自己的战友做出很多的帮助。
比如1942年的那次轰炸。
1
1942年9月4日这一天,在中日战场上的“浙赣会战”结束了。
这场会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的历次会战中,规模不算大,也不算小——中国方面,投入了大约30万的兵力,伤亡7万人,而日军伤亡3万余人。
这是一场日本人主动挑起的会战,但关键是,这场会战,原来完全在他们的计划之外。
一切的原因,是16架轰炸机。
2
这件事,还是要从1941年的12月21日说起。
那一天,在白宫召开的参谋总长联席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一个要求: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应该尽快针对日本进行一次报复性打击。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回过头去看,当时的日本去招惹美国,无疑是自寻死路,美国慌什么呢?事实上,当时,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刚刚在珍珠港遭受重创,东南亚各个国家的盟军占据的据点又在日军的狂飙突进下纷纷陷落。在整个国家战争机器还没充分运转起来的时候,美国从白宫到民间,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
所以,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立刻实施一次报复打击,是提升所有人士气的绝好办法。
但是,珍珠港一败,美国已经暂时将太平洋拱手让给了日本的联合舰队,在那个没有导弹的年代,要对日本实施报复性打击,只能派轰炸机去轰炸日本本土。
从美国西海岸到日本本土,远隔万里,当时全世界都没有一个型号的轰炸机能飞那么远——关键,还要返航。
这个问题困扰了美国军方整整一个月,直到一个叫弗兰西斯·罗尔的上校提出了一个想法:用海军的航母,将美军的中程轰炸机送到尽可能离日本本土近的地方(当时美国的海军在太平洋上得偷偷摸摸躲着日本海军行动),然后轰炸机起飞去轰炸日本本土——飞机一起飞,航母掉头就走,防止被日本的轰炸机发现并击沉。
那么,飞出去的轰炸机怎么办?
罗尔的建议是:别回来了。
难道是一场自杀式攻击?并不是,罗尔规划了轰炸机的降落地点:中国东南沿海的衢州机场。
3
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首先要选一个带头人。最终被选中的人,叫作詹姆斯·哈罗德·杜立特(James Harold Doolittle)。
46岁的杜立特在退役前是陆军航空队的一名中校,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他立刻放弃了自己在壳牌公司待遇优厚的工作,重新回到部队。
选中杜立特还有一个原因:他26岁时,曾驾驶着一架DH-4B飞机,用21小时19分钟的时间,创造了一天之内从美国东海岸飞到西海岸的纪录。

青年时期服役于美国陆军航空队的杜立特
有了带头人,然后就是要选飞机。
这次轰炸任务对飞机的要求非常高:这架飞机必须是双引擎的中型轰炸机,因为要携带910公斤的炸弹;但这架飞机必须要在25米宽、150米长的短距离内起飞(不然就从航母甲板上掉到海里去了);这架飞机必须能续航飞行4000公里以上(不然也掉到海里去了)。
杜立特最终选择了最新型的B-25轰炸机——这个型号的飞机,还没投入过实战,但一切条件都符合这次轰炸行动的要求。

B-25轰炸机
有了带头人,有了轰炸机,接下来就需要一起跟着干的人了。
杜立特选中了美军第十七飞行大队,因为这个大队的4个中队,全都配备了B-25轰炸机,每个飞行员都有驾驶这个型号飞机的经验。
随后,这个大队的飞行员们被告知“即将被派遣执行一项非常光荣但又非常危险的任务”,自愿报名。
执行任务人员的名额很快就报满了。
但是,当这批经验丰富的小伙子在杜立特的带领下来到航空训练基地,见到他们早就熟悉的B-25轰炸机时,还是吓了一跳——整架飞机已经被改装得认不出来了:
飞机上只要条件允许的部位,都被加了各种油箱,包括飞机腹部的炮塔也被改为副油箱;无线电装置全被拆除;武器系统基本都被拆除,只剩下两挺机枪;安装了除冰器。
杜立特再次向所有参加任务的飞行员强调任务非常危险,很有可能会有去无回,“现在退出的话还来得及”。
没有一人退出。

杜立特(左二)和他的队员们
于是就开始训练。训练的场地,是一块大的平地,上面划了一定的长度和宽度,然后大家就驾驶着满载炸弹的轰炸机,一次又一次地在那块画线的平地上练习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