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国之初 弥天大谎(第2/2页)
王陵是当时的右丞相。他提到白马之盟,当然是为了阻止吕后封诸吕为王。后来,吕后临终前也旧话重提。她对吕产和吕禄说,高皇帝与群臣有白马之盟。如今我们吕氏封王,大臣不平,你们要小心!
这么说,白马之盟,吕后是知情的。
同样,陈平和周勃,也应该是知情的。
所以退朝之后,王陵就指责两人:高皇帝与群臣歃血为盟,二位当时难道不在场吗?如今二位为了逢迎女主放弃原则,将来有什么脸面见先帝于九泉?
陈平和周勃却回答:今日当廷力争,我等确实不如大人。将来保全社稷,安定刘氏,大人恐不如我等。[16]
言外之意也很清楚:我们是“曲线救国”。
这就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了伏笔。陈平和周勃也不但没有历史污点,反倒比王陵更像政治家。问题是,他俩为什么会如此默契?心有灵犀吗?
不,是因为陆贾。
陆贾是与郦食其齐名的纵横家。天下在马上得,不能在马上治,就是他的名言。据说,为了最终能够顺利解决诸吕擅权乱政的问题,他曾经主动去见陈平。
陈平却不怎么搭理他。
陆贾说:什么事让丞相如此忧心?
陈平说:你猜。
陆贾说:诸吕吧?
陈平说:是。为之奈何?
陆贾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谐心往一处想,则无往而不胜。
陈平这才与周勃同心协力。[17]
故事很精彩,可惜穿帮了。陆贾为陈平出主意,可是在诸吕封王以后。吕后征求意见和王陵指责他们时,他俩的说法为什么会高度一致呢?
所以,还得再编故事。
这故事说,刘邦临终前,吕后曾经请示他: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不在了,请问谁可以接替?
刘邦说:曹参。
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
刘邦说:王陵。不过,王陵年轻,为人憨直,所以得让陈平协助。陈平多智,却难以独任,这就要靠周勃。周勃稳重忠厚朴实无华,安定刘氏的一定是他。
吕后又问:他们之后呢?
刘邦说:这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了。[18]
请注意,这里的原文不是“此后亦非我所知也”,而是“此后亦非而(你)所知也”。呵呵,当然不能是吕后所能知的,因为王陵、陈平、周勃之后,吕家会完蛋。
好一个神机妙算的“临终嘱咐”!
看来,刘邦早就料定自己死后吕氏一定会作乱,平叛的一定是周勃,助一臂之力的一定是陈平。至于作证白马之盟确有其事的,则一定是王陵。
吕后也很听话。她居然在汉惠帝六年,同时任命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太尉,亲手为家族的覆灭和自己的败亡,安排了掘墓人。
精彩吗?精彩。
靠谱吗?不靠谱。
事实上,这故事如果属实,就等于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为了让美国在世界上当老大。不可笑吗?
很清楚,什么临终嘱咐,什么曲线救国,什么陆贾之谋,都不过是西汉官方事后编出来的弥天大谎。而且那著作权,很可能属于陈平。
当然,也可能是集体创作。
众口一词,司马迁也没有办法,只能照录。
不过,司马迁毕竟是司马迁,他把所有的破绽和漏洞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等待后人去发现,去破译。看不出这一点,只能怪自己笨。同样,如果因此而认为陈平和周勃失却道义,也大错特错。
[14]见《史记·吴王濞列传》。
[15]此盟除见于《史记》之《吕太后本纪》外,亦见于《绛侯周勃世家》。绛侯世家其文曰: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16]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17]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8]见《史记·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