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国之初 弥天大谎
陈平和周勃,都曾挺吕。
汉惠帝去世后第二年,吕后就动议要封诸吕为王。这并不奇怪,也未必不妥。当时的中央政府十分脆弱,诸侯们的王国占据了汉帝国的大半壁江山,而直属中央的郡县却十分有限。
所以,汉初的形势,跟当年的秦与六国无异。这才逼得刘邦不讲信义也不要脸面,痛下毒手灭掉或废掉燕王臧荼、韩王信、赵王张敖、楚王韩信、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只留下无伤大雅的长沙王吴芮父子装门面。
废掉的异姓诸侯六国,封给或分给了刘家人。他们是:刘邦长子齐王刘肥,三子赵王如意,四子代王刘恒,五子梁王刘恢,六子淮阳王刘友,七子淮南王刘长,八子燕王刘建,堂兄荆王刘贾,四弟楚王刘交,侄儿吴王刘濞(读如譬)。至此,天下才基本上姓了刘。
但,异姓王靠不住,同姓就靠得住吗?
也靠不住。
这一点,刘邦其实心里有数。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时,就曾摸着他的背半开玩笑说:阿濞呀阿濞,你他妈的以后可别造反啊!
刘濞顿首:臣不敢!
不敢?后来七国之乱,领头的就是刘濞。[14]
实际上,汉初同姓诸侯王不反,是因为有刘邦、吕后和惠帝。惠帝虽然懦弱,却毕竟是战争年代过来的人,又是嫡子,还有吕后撑腰、群臣护卫,当然坐得稳江山。
惠帝之后的小皇帝,就不好说了。小皇帝有两个,第一个叫刘恭,第二个叫刘弘。刘恭后来被吕后杀死,史称前少帝。之后是刘弘,为后少帝。两人都号称惠帝与宫女所生,其实可能是吕后胡乱立的,哪里镇得住?
吕后别无选择,只能临朝称制。
这时,萧何、曹参、张良、樊哙一班功臣元老,都已相继去世。朝中重臣,是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吕后要封诸吕为王,必须跟他们三人商量。
结果,王陵反对,陈平和周勃赞成。
◎ 高帝末年同姓王国封域一览
国名 | 王名 | 王都 | 封域 | 始封年月 |
---|---|---|---|---|
楚 | 刘交 | 彭城 | 彭城、东海、薛郡 | 汉高帝六年正月 |
齐 | 刘肥 | 临淄 | 临淄、胶东、胶西、 济北、博阳、城阳、琅邪 | 六年正月 |
赵 | 刘如意 | 邯郸 | 邯郸、常山、中山、 巨鹿、河间、清河 | 九年正月 |
代 | 刘恒 | 晋阳 | 太原、雁门、定襄、 代郡 | 十一年正月 |
梁 | 刘恢 | 定陶 | 砀郡、东郡 | 十一年三月 |
淮阳 | 刘友 | 陈县 | 陈郡、汝南、颍川 | 十一年三月 |
淮南 | 刘长 | 寿春 | 九江、衡山、庐江、豫章 | 十一年七月 |
吴 | 刘濞 | 广陵 | 东阳、吴郡、鄣郡 | 六年正月荆国 十二年十月更封 |
燕 | 刘建 | 蓟县 | 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 | 十二年二月 |
据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
赞成并不奇怪,也无不妥。因为当时的中央,不是少帝而是吕后。吕后安全,中央才安全。中央安全,帝国才安全。吕后效法刘邦封同姓为王,其实是要维稳。
因此,陈平和周勃是对的,王陵反倒是不对的。
麻烦在于,后来政变了。主导和牵头的,则正是陈平和周勃。这跟他们当年赞成诸吕封王一样,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却又互相矛盾,该怎么自圆其说呢?
这就要讲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刘邦曾杀白马与群臣盟约:从今往后,封王称王者若非刘氏,天下共击之。[15]
这就叫“白马之盟”。
显然,此盟如果属实,吕后就是背约。齐王刘襄起兵,周勃和陈平起事,也就有了法理上的依据。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大事。
然而如此大事,历史上却没有明确的记载。白马之盟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参加的都有谁?有没有盟书?如果有,存放在哪里?一概不知。
更奇怪的是,《史记》的《高祖本纪》对白马之盟只字不提,后来齐王刘襄的“讨吕檄文”也只字不提,只有《吕太后本纪》提到此事,还首先出自王陵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