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洗刷污名(第9/10页)

这种善于适应情况的现实主义是日本人“对名分的义理”的光明面。像月亮一样,“义理”有其光明面和黑暗面。它的黑暗面使日本把美国限制移民法和伦敦海军裁军条约看做是对日本民族的极大侮辱,导致这场不幸的战争计划。它的光明面则使日本能够以善意的态度接受1945年的投降及其后果。日本仍然,是按其性格行事的。

近代日本的著作家及评论家在“义理”的各项义务中择其所需介绍给西方读者,称之为崇拜“武士道”,或日“武士之道”。有理由说,这种介绍引起了某些误解。武士道这个正式名称是近代才有的。它不像“迫于义理”、“完全出于义理”、“为义理而竭尽全力”等格言那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背景。它也不能包罗“义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是评论家出于灵感的创作。而且,由于武士道曾经是国家主义者和军国主义者的口号,随着这些领导人的信誉扫地,武士道的概念也正在受到怀疑。这绝不意味着日本人今后不再懂“义理”。恰恰相反,现在正是西方人应当理解“义理”在日本的含义的更加重要的时期。把武士道等同武士阶级也是误解之源。“义理”是所有阶级共同的道德。与日本其他一切义务及纪律一样,身份越高,“义理”的责任“就越重”,但所有阶层都要讲“义理”。至少日本人认为“义理”对武士的要求要比对平民高。外国观察者则似乎认为,“义理”对普通百姓要求最高,因为他们所得的回报较少。在日本人看来,只要在自己那个圈子里受到尊敬就是充分的回报,而“不懂义理者”仍然是受其同伴藐视和厌恶的“可悲者”。

注释:

①胜海舟(1823—1899):日本近代海军建立者。1855年入长崎海军传习所从荷兰教官学航海术。1860年任咸宁丸舰长渡海赴美。历任幕府海军卿、陆军总裁。戊辰战争中与西乡隆盛和谈成功,使江户“无血开城”。后任新政府海军卿、元老院议官、枢密院顾问官等。——译者

②托克维尔前引书:即《美国的民主》,参阅本书第43页及注②。——译者

③测验报告见Ladislas Farago, The Japanese: Character and Morale,(L. 法拉格:《日本人:性格与意志》誊印版)。为Committee for National Morale(国民意志委员会)而作,该会地址:9 East 89th street, New York(纽约,东89街9号)。

④美拉尼西亚(Melanisia):亚洲西南太平洋岛屿中,黑人居住的岛屿统称Melanisia,即“黑人群岛”。——译者

⑤Makino Yoshio, When I was a child(牧野芳雄:《我的童年》),1912年,第159—160页。

⑥Nitobe, Inazo, The Soul of Japan(新渡户稻造:《武士道:日本的灵魂》),1900年,第83页。新渡户稻造(1862—1933):日本教育家、农学家、政治家。出身高级武士家庭。就读于札幌农学校、东京帝国大学。1933年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后娶美国女子为妻。在德国获农业经济学博士。归国后历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东京女子大学第一任校长、贵族院议员等。所著《武士道》影响很大(我国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译本)。另著《农业本论》、《修养》、《自警录》等。——译者

⑦Okakura, Yoshisaburo,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Japan(冈仓由三郎:《日本的生活与思想》),伦敦,1913年,第17页。

⑧四十七士:参阅本书第十章(第180页至第186页)。——译者

⑨乔治·桑塞姆(George Bailey Sansom 1883—1965)英国外交官、日本史专家。1904年起长期在英国驻日使馆任领事、参赞。一战期间、二战期间曾在英国军事部门供职,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授(1935—1936、1940一1942)。二战后任联合国远东委员会英国代表。著:National Grammar of Japan(《日语语法》,1928)、Japan: A Short Cultural History(《日本文化简史》,1931初版1962修订)、The Western World and Japan(《西方世界与日本》,1950),History of Japan(《日本史》,3大卷,1953、1961、1963)等。——译者(照片)

⑩希律王(Herod the Great):犹太统治者(传说公元前37年至公元前4年在位)。以残暴著称。耶稣诞生时,他听说一新生婴儿(指耶稣)将成为未来的“犹太王”,搜索不得,竟下令在一夜之间将伯利恒城内及四境两岁以下男孩全部杀死。(见《新约·马太福音》第二章)——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