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延安:从“七百匹马”到“东方红”(第2/4页)
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宜川县城。自从离开了壶口瀑布,这还是第一次见到“大城市”。这一天就这样吧。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我也该找个地方睡觉了。巴士还有三小时到延安。我下得车来,开始找住宿的地方。宜川几乎都说不上是一个县城。我没怎么费工夫,就找到了这里唯一的一家旅馆,花了九块钱,住了最好的房间。
我打开行囊,开始琢磨晚饭的事。这时突然有人敲门,原来是一位外事警官。他问我是不是参观了壶口瀑布,我说是的。他说壶口瀑布不允许外国人参观。真是奇了怪了!临汾官方明明告诉我壶口瀑布可以参观。后来才知道,这是陕西和山西两省在争夺壶口瀑布的管辖权,而两省对外国人制定了不同的规定。我辩解说我不知情,最后罚了二十块小钱了事。警官还告知我,必须坐第二天早晨七点的巴士离开宜川。这事摆平之后,我到街上找了家拉面馆。我正想体验一把拉面呢。说实在的,我还想洗个热水澡,不过这在宜川已经属于贪得无厌了。我只好凑合着冲了个凉水澡。还好这里没有洛阳那样的“夜半歌声”,因此我一躺就着,一着就一通宵。
第二天早晨,我顺利赶上了离开宜川的巴士。这里的大喇叭六点二十就开始播音乐。虽然睡了一宿安稳觉,早上起来却怪怪地有点头晕,吃了一片阿司匹林一点用都不管用。我心想没准我的头晕就是这大喇叭给闹的。它播的全是军乐,没有莫扎特,甚至没有中国古曲“高山”和“流水”。走过一个街区到宜川汽车站,两辆巴士停在灰尘满地的停车场,其中的一辆是我需要的。早上七点,我准时离开宜川。公路两旁成排的白杨树抽出了铜黄色的芽苞,一垄垄的薄膜下是正在培育的烟苗,打开车窗,一阵阵辽阔的春风拂过我的面颊。
两个小时后,车到南北向的高速路。我在茶坊村汽车站下了车,换乘南行的另一辆巴士。又两个小时后,当巴士行驶到一座植被茂密的小山时,我再次下了车。在中国的黄土高原,一座山上有这么多草木着实令人惊叹。这里叫黄陵,是安葬黄帝的地方 。
一周以前,我造访的另一个地方,也号称是黄帝的安葬地。它就在阌乡县城的郊外,我去大禹渡的时候经过那里。在中国,很多名人都不止一处陵墓,不过在过去的近千年里,大多数中国人都来黄陵祭祀。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和人文初祖。事实上,每年四月上旬的清明节——一个祭祀先人的日子,中国的党政要员都会来到黄陵,敬香祭祀黄帝。
黄帝跻身为受人奉祀的圣贤,是由于四千七百多年前的一场战争。彼时他率领部落联盟,大败三苗部落,控制了庞大的盐湖——解池,就在我早些时候路过的解州附近。正是由于这场战争的胜利,汉人才将他们的控制力逐步扩大到整个黄河流域。在统治了一百年之后,黄帝显然已经窥破长生不死之秘。得道成仙的时刻来临了,他骑上了前来接他去往天国的巨龙。但巨龙还未来得及消失在云彩中,他的追随者就已经赶到,扯下了他的衣冠鞋袜。这些东西被埋在黄陵,成了他的衣冠冢。
黄帝陵所在的小山叫桥山,有一条水泥路从高速路岔开通向那里。我不禁注意到,其他山都是光秃秃的,只有桥山郁郁葱葱。显然,砍桥山上的树违法,而砍其他山上的树却无所谓。在上桥山的半路上,我驻足在一座大殿前。在过去的两三千年里,官员们就是在这里祭祀黄帝的。但是,我印象更深的不是大殿本身,而是它院子的那些古老柏树。据说特别大的一株是黄帝亲手种下的;另有一株则是两千一百年前汉武帝来祭祀黄帝时种下的。
离开大殿,又往前走了一公里就到了路的终点,前面马上就是黄帝陵了。在入口处,碰见一个卖葵花籽的女孩。她很会嗑葵花籽,可我连西瓜籽都嗑不利索,也就没买她的葵花籽,省得嗑起来丢人现眼。和几位游客一道,我登上了抵达陵墓的最后台阶。陵墓前有一个露天祭台。一帮学生站得笔直,目光肃穆,他们的老师则在敬香。然后他们一起三鞠躬,再然后是合影,最后他们就散了。我不是中国人,却有一点印度血统,也许我的先祖与中国有某种渊源也未可知。因此我也点了几炷香奉上。然后回到高速路,拦了一辆北行的旅游巴士。三个小时后,我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我到达的地方,正是当年红军万里长征的终点——延安。

黄帝陵园中的古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