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第5/11页)

而琉球岛大部分的居民都是来自东瀛,风土习俗,他都与扶桑日本倭国相近,壤土之相接也近于中华,只因为一直藩属中华,不便更改而恐得罪中华而已,否则早就求藩属于扶桑了。

大琉王的意思是属藩那一国都没关系,唯一的条件就是要求得安宁,而扶桑的使臣则表示,如若大琉君的向扶桑求属为藩,扶桑立即发军远征剿灭海寇,否则就不予理会。”

杜云青愤然道:“他怎么那么想不开,这些海寇只是托着叛党之名,实际上根本就是足利家族所遣,前来琉球迫使大琉改属而已,你应该把大熊一郎的事告诉大流君,说明那个所谓月野流的内情,是得到扶桑朝方默许支持存在的一个武林宗派。’文蕙仙歉然地道:“云青,我不必详细说明,大琉王自己他是很清楚的,他的立场也很为难,事倭乎?对他说来都是一样的,一方谋之颇烈,一方却又想应不理,他说向着那一方呢?”

杜云青想了一下才道:“东倭本身也是中华藩属。

“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明室世宗嘉靖年间,两国在高丽打过一仗,虽然是扶桑落败,但最多也只是迫使扶桑放弃了吞并朝鲜之事,本身则早已不属中华了,他们占着地利之便,中华大举远征固非其所能敌,但是师劳而无功,却要冒着海上风浪之险,利弊相较之下,有百弊而仅有一利。

故以除了汉唐盛世,境内四夷俱仗,才有余力顾及,其余的朝代,都是听任其朝贡与否,概不理会,实际上也无力理会。

元代盛时倒是想再度发兵征剿的,但师出海上即为巨风所覆,更助长其势,明李盛时则偶一遣使来朝,势弱之时,恰好赶上他们自己内战,仍是相安无事,可是败军流窜,为寇沿海,也造成很大的困扰……”

对这些事情,杜云青并不清楚,他也没兴趣多了解,因为他并不是代表朝廷前来发扬天朝之威,拓展疆土。

只是为了玉龙寺徒众盘据此间,构成对中原武林道的威协以及汉家百姓的安危,他们才来除大患而已。

所以他又问道:“芙蓉交涉的经过如何?”

文蕙仙叹道:“大琉君的态度是无所谓,如果我们能除掉海寇,他很感激,赶不走他只好忍受下去,他自已本身的卫队不过千人,要用于捍卫本上,对附近的那些小岛无力照顾,倒是我父亲对此很热衷,也感到很抱歉。”

“你们不是受着大琉君所请到中原求援的吗?”

文蕙仙道:“可以这么说,但没有正式官方文书为凭,实际上受害最深的是我沿海一些小岛上的居民,也都是我水云门下弟力量多大,人员充分,但是跑不出去,就无从发挥了。

这不是个好办法,但是个很稳妥的办法。

芙蓉那边有三大条船,有四十条小船,还有不少的好手,用不着太逼近,只要把船泊远处,严密监视,守株守兔。

这边的高手虽多,要想越过辽阔的海面跑出来拼战已经要吃很大的亏,而且玉龙寺与东瀛来的武士,不一定个个都有绝佳的水性。

这广阔的大海,就可以把他们的力量抵销了。

渔夫岛是个荒岛,只供沿海作业的渔夫休息晒鱼之用,捕到的鱼量过多,一时料理不便可以将船驶进来,把鱼摊在岩石上,利用日晒风吹制成鱼干再载运回去。

这说明渔夫岛是个不毛之地,不适于久居,而且形势险恶,易守而难攻。

所以才为海寇盘踞的原因,是因为此地有一处较为深广的小港口,可以容几条大船驶入停泊。

可是住在岛上的海寇不时仍要到琉球沿岸一带去侵扰,主要的是为了夺取食物给养与淡水。

岛上没有充足的水源,没有广大的平原可供耕种,没有森林,只是一处穷山恶水。

突然增加了两三百人,食指浩繁,船当然带了一些给养去的。

可是杜云青想他们不会准备得太多,因为两条船各载了百余人,已经不会有携带了太多食物与水了。

而且由于以往夺取给养容易,他们若不作久居的打算,也不地想到要带多少食物的,更不会想到用这一着来对付他们。

突然增加了实力,原是准备杜云青等人前去突击的,他们的消息不可为不灵,但是没想到杜云青他们这边也会发生一点小问题。

若不是因为有部分光华会的会员向杜云育提出借用渔夫岛子,所以我才来找你师父私下为助。”

杜云青道:“那么大琉君的意思是袖手旁观了?”

文意仙道:“蓉姑娘以朝廷特使的身份,强行要大琉王一明确表示,最后只求准他答应,等海寇除后,他拨出卫队,分驻沿海,以防其再复。”

“靠得住吗?我的意思是他们守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