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称雄百代的开创精神(第3/3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为八首的发端,这首诗奠定了组诗悲秋的基调。大至峡江边塞,细至白露枫叶,远至天地风云,近至丛菊孤舟,无不凝聚着凋残萧瑟的感伤气氛。最后以捣在游子心上的高城暮砧作结,更使悲抑之情递进到难以言传的程度,然而气象宏阔,境界高远。“丛菊”一联极为浓缩,诗人在夔州羁旅两年、对菊难忍的乡泪,被孤舟系住的行程和思乡之心,都在句中词组意思断裂之处生发,奇思妙想出自特殊的句法结构,可以见出杜诗变化在意和格的特点。《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密集的音节和写景的急速变换,使风声、猿啸、鸟飞构成动荡回旋的意象,都笼罩在肃杀的秋气之中;次联采用歌行式的对仗,放大了落叶的阵势和江水的流速,在万物代谢和宇宙永恒之间的矛盾中给人以无限启示;后两联连用递进句法,一意贯穿,集中了诗人一生在动乱流离中悲秋、在贫病潦倒中走向生命终点的“艰难苦恨”。雄浑高远的意境中回荡着飞扬流转的旋律。后人赞此诗“章法、句法、字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不为过誉。

杜甫在语言方面的锻炼功夫是他诗歌创新的基础。他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既能融化前人诗赋中现成的语汇,又能用口语和俗语入诗,不避尖新,不避拗峭,不避粗拙,这就使他的诗在秀句丽句之外,又有深句、险句、拙句、累句,从而突破了盛唐人一味以闲雅、冲淡为致的审美趣味。其粗拙如“但使残年饱吃饭”、“叫妇开大瓶”,尖新如“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拗峭如“乐游古园崒森爽”,生僻如“哀壑杈芽浩呼汹”,这类句子随处可见,由于气魄精彩流动于字里行间,倒为他的诗歌增添了苍硬奇崛的声情。此外,他在诗里大量运用经史古语和典故,或融景入典,或化典入景,或典景交融,这也使他的诗歌增添了深典凝重之感。所有这些,显然与盛唐诗“音律宏畅,辞彩高华,不涉事理,不关典要,清空罔象”(郝敬《杜诗题辞》)的基本特点大不相同。由于杜甫在艺术上力求独构新格,其不同题材不同时期的作品各有不同的风格,或俊逸,或清新,或奔放,或恬淡,或华赡,或古朴,并不总是一副面孔,一种腔调。这就改变了盛唐诗风格比较单一的状况,为中晚唐诗人在构思、音节、语言方面刻意求变辟出了新路。

总而言之,杜甫集盛唐诗歌思想艺术之大成,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国忧民的激情和高度的时代责任感足为百世楷模,而他在艺术上的创变又大大开拓了诗歌的境界,使诗歌扩充到人世间一切事情都可以表现的程度,并开出了后世诗歌各种风格流派的源头。杜甫被称为“诗圣”,是当之无愧的。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我们应当为自己的祖国有盛唐这样灿烂的文化,有李杜这样两位伟大的诗人感到骄傲。

知识点

“诗史”  “诗圣”  新题乐府

思考题

1.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有什么现代意义?

2.为什么说杜甫是集大成的诗人?

3.杜甫的诗歌艺术有什么重大创新?

注 释

〔1〕阮步:魏晋诗人阮籍常常独自驾车出游,不问路径,车迹所穷,便恸哭而返。这里比喻自己像阮籍那样穷途窘步。

〔2〕卫霍室:指像汉代卫青、霍光那样有权势的外戚。

〔3〕洞:形容浩大无边。

〔4〕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十月,宰相房琯亲自带兵分三路讨伐安史叛军。二十一日,中军、北军与叛军战于咸阳东的陈陶斜,大败,士卒死亡四万余。当时杜甫陷于长安,亲见叛军获胜归来的猖狂,极其悲愤,遂作此诗。

〔5〕泉客:即鲛人,古代传说,南海里有鲛人,能够织丝,眼泪能变成珍珠。

〔6〕羌浑:羌族和吐谷浑,当时经常骚扰青海四川一带。

〔7〕天吴:神话中的水神,虎身人面,有八首八足八尾。这里与紫凤都是指官服上的图案。

〔8〕防河:开元天宝间为防吐蕃常征兵到黄河以西屯驻,有事作战,无事撤回。

〔9〕营田: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