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是波斯有逸民说李德润(第3/5页)

所以,德润给这样的国守贞,给这样的君主守节,这是他的精神理念超拔之处,正体现出他高岸的人格。说他不懂得权变,不懂得顺应时代,这样的思想恰恰是卑贱庸俗的小人之见。正因历次改朝换代,都有不食新朝俸禄的大人君子在,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才能代代绵延。

德润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固然与他深受儒学熏染有关,但根本上是因为他生具坚强不磨的性情。也正因有此性情,他的词才在婉丽中透出贞刚的力量。

浣溪沙

晚出闲庭看海棠。风流学得内家妆。小钗横戴一枝芳。镂玉梳斜云鬓腻,缕金衣透雪肌香。暗思何事立残阳。

访旧伤离欲断魂。无因重见玉楼人。六街微雨镂香尘。早为不逢巫峡梦,那(nuó )堪虚度锦江春。遇花倾酒莫辞频。

第一首写一位女子,向晚时分,闲愁难遣,到庭院中看海棠消闷。她态度风流,学得了宫中的装束,把一枝小钗横插在发髻上,这发钗上,还沾有她的体泽,因此一定也是芬芳的。古典诗词的美,妙处往往难言,有时需要读者调动眼耳鼻舌身全部的感觉器官,才能深入体悟。像唐诗“ 蜻蜓飞上玉搔头”,其幽微隐约之旨,必得用嗅觉感知。“ 小钗横戴一枝芳” 也是这样。这位女子的鬓发发质特别光腻,浓密得像云一样,那是用美玉雕镂成的梳子梳就的,她穿着金缕衣,透出雪样的肌肤,她的体香令人发狂。可是,这样令人爱慕不已的女子,心中一定有什么解不开的幽恨,她定是想起什么来了,在残阳下含情悄立,忘记了傍晚时分,夜露风寒。这首词与《花间集》中很多作品风格相似,但“ 暗思何事立残阳” 一句,写得非常峭直,非常有力量,这是用一句结句对前面五句的意思进行了翻转,因此也就更耐人寻味。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也有一首《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沉思往事立残阳”,实际上就是学的“ 暗思何事立残阳” 这一句。

第二首中“ 早为不逢巫峡梦,那堪虚度锦江春”两句,在当时非常流行。但是我认为大众并没有判别文学经典的能力,能够流行的,往往并不是真正高妙的作品,或者虽然是高妙之作,大众只是震炫于一些表层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苦心孤诣。方残唐五代之时,社会动荡,整个社会人情浇薄,普通人生活朝不保夕,成日想的就是醉生梦死,所以他们读到“早为不逢巫峡梦,那堪虚度锦江春” 这两句时,自然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但实际上,德润要表达的并不是这种对自己的人生放任自流的意思。李冰若先生不愧是花间词的知音。他指出:

无因重见玉楼人,故遇花沽酒莫辞频。非曰及时行乐,实乃以酒浇愁,故其词温厚不儇薄。

这是情深之至的伤心人语,而不是儇薄无行之辈的情欲放纵。

《花间集》中有很多儇薄的词,如张泌的《浣溪沙》:

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鲁迅翻译如下:

夜赶洋车路上飞。东风吹起印度绸衫子,露出腿儿肥。乱丢俏眼笑迷迷。难以扳谈有什么法子呢?只能带着油腔滑调且钉梢。好像听得骂到“ 杀千刀” !

德润的《浣溪沙》气息完全不同。他不是要表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不是在描写放纵,而是刻画出一个为爱执着,不惜用酒麻醉自己的情种形象。

浣溪沙

红藕花香到槛频。可堪闲忆似花人。旧欢如梦绝音尘。翠叠画屏山隐隐,冷铺纹簟水潾潾 。断魂何处一蝉新。

词的上片,以红藕花香频吹入窗台起兴,逗引出闲情闷闷,思念佳人,不堪相思之苦。“旧欢如梦绝音尘”,是说从前两个人在一起的快乐日子现在就像做了一场春梦,朦朦胧胧无法捉摸,隔断了音尘。一个“绝”字,用得非常见力度。过片描绘内室屏风寝具的精美,隐藏的意思却是因相思而失眠,因为只有失眠的人,才会有心思关注屏风寝具。屏风上画着重重叠叠的青山,绵绵不断,就像是我对伊人的思念;清凉沁骨的细竹席上有美丽的花纹,铺在床上,仿佛粼粼碧水。如此精室,可堪独宿?唯有相思割不断,吹不去。结句“ 断魂何处一蝉新”,萧继宗教授对其评价是:“情境交融,尽遗俗腐。”“尽遗俗腐” 的意思是不做寻常套语,而能写出新的仪态来。“一蝉新”,是说蓦地听到秋蝉的鸣叫,才忽然意识到,哦,秋天到了,而我竟然整个夏天都是在思念、煎熬中度过。夏季蝉鸣不绝,但唯有秋蝉孤鸣之声,才让人“ 断魂”,才让人感到蝉鸣之“ 新”。这是一种移情于物的手段,隐藏的意思是,我的痛苦只有这孤独的秋蝉能够知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