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说理是一种公民教养(第6/6页)

在现实生活里,社交与公众的区别往往是概念上的,因为熟人与非熟人、社交与公民社会所讨论的问题,以及两种交谈方式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经常只是一些程度的差别。例如,学生们在课堂里讨论问题,可能熟悉也可能并不相熟,可能不渴求结论也不推导至上,但仍然会对公共问题发表看法,并有所争论。这个时候,社交交谈的个人教养与公众交谈的规范也就融合到一起。又例如,网络媒介也改变了传统的社交交谈与公众交谈的区分,不受“外人”打搅或责疑的个人独语或少数人之间的快乐互动即使仍然可能,也由于处在公共交谈的大环境里而变得更加困难了。网络新闻组(Newsgroups,通常是一个讨论组)和博客随时都可能对一个人发表的意见提出不同的看法。电子邮件、微博、简讯都可以给人面对面交谈的感觉,各种链接也让人有置身于多声、多角度交谈网中的感觉。这种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异见或对立面的存在可能使得一些(当然不可能是所有的)“自媒体”参与者顾及公共说理的某些规范,特别是图尔敏说理模式中的“反对意见”(rebuttal)。一个擅长“自媒体”交谈的人,一定不会只是一个人自说自话,也经常会考虑到读者可能会有怎样的反应。这并不是为了迎逢别人的看法,而是为了在说话时顾及他人的看法,因而使自己的看法更具说服力。这样的交谈可以既是社会交际,也是公共说理。

社交交谈的个人教养主要体现为对尊重和平等对待他人,没有这种尊重和平等意识,交谈礼仪便是空洞的。例如,社交谈话时要尊重别人,不要老谈自己,也不要独揽话局或打断别人。又例如,有教养的谈话态度温和、平心静气,自然而不做作,安详而不夸张,不耍小聪明。还例如,不要油滑、贫嘴、说粗话,不要背后造谣说人坏话,要避免赌咒发誓,要避免俚语俗语与市井粗人的语言和说法。再例如,要视在场者选择合适的话题,以平淡话题为好,不要用特别的话题(打高尔夫、骑马、国外旅行)来显摆自己的身份,让别人嫉妒或难堪。要避免容易引起争执的话题(政治、宗教)或可能有忌讳的话题(男女关系、八卦议论),不要提别人敏感或有伤痛的事情,也不要对别人不愿回答的问题刨根问底。

公众说理的规范同样也是以尊重和平等对待他人为基本原则,社交交谈的一些有教养的行为对于公共说理的交谈模式同样也是适用的,例如,要别人听你说,你就先听别人说;说理要态度温和诚恳、平心静气,不要粗鲁油滑(幽默是另外一回事);不要炫耀自己的背景或地位;等等。但是,由于公共对话是不同价值观和不同背景的公众之间的交流,它不可避免地会有令人不适的内容。但是,即便立场、观点不同或严重对立,说理也不应该夹杂私人恩怨。理性的对话要彼此尊重人格,不能造谣、诽谤、攻击、骚扰、辱骂、羞辱。否则就是“无教养”(incivility)。

教养在社交谈话与民主对话中的表现虽有重叠和相似的地方,但意义并不相同,前者是个人修养的要求,后者是公共规范的需要。社交中的教养是某些阶层为其成员所特设的门槛,教育和文化程度越高,就越可能在交谈中表现出个人教养,文明礼貌地融洽相处。但是,公共规范的教养是一个好社会里形成的,适用于所有公民的共同行为标准。民主法治的制度越健全,人们就越能拥有这种说理的公民教养,也越能在公共交流中扮演好自己的公民角色。在社交中,避免引发潜在的冲突与尴尬、保守某些秘密是必须的教养行为。但是,公共规范的交谈和说理会更强调公开原则和规范体制,如诚实、公开、负责、言之有据、公平、说话权利平等、依次发表意见、相互妥协。这样的教养就不只是社交礼仪标准下个人说话的优雅得体,而更是民主法治理性准则下公民参与的交流规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