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说理是一种公民教养(第2/6页)

说理是一种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应该给人带来快乐和教益,用洛克的话来说,“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所有的人如此孜孜以求的幸福,乃在于快乐,因此就容易明白,为什么彬彬有礼的人要比能干的人更受欢迎。”言辞傲慢、尖酸刻薄、油滑、暴戾,或者过分炫耀文采、装腔作势,都会给人带来不快,洛克说,有的人“虽然有能力、有诚心”,但“却也难以弥补因为其过于严肃和僵硬的表现给人带来的不安感”。同样道理,说理的人虽然很有文采、论点强悍、理由充足,但因为太咄咄逼人或者油腔滑调而难以弥补给读者实际带来的不快。

作为一种与他人交往的方式,说理还要求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时能够运用一种不轻慢或侮辱他人智力的文字结构和理性语言。这种尊重理性的语言是说理的,它的说服力存在于书面文字有序展开论点的力量之中。它虽然不追求文学的文采,但也不是不讲究技巧。对于有说服力的个人观点和看法,技巧是阐明和表述的正确方式。不讲究技巧,没有格调,杂乱无章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缺乏正确的逻辑或得体的热情,那都会被读者当作是有辱他们的智力和暴露作者自己的愚蠢。有章法的表述是一种表达的途径,但更是一种条理思维的方式,一种成熟智力的显示,一种对透彻而不浮皮潦草的偏好。这样的思维和表达特征,在教育普及之前,是只有少数能够得到良好教育的人士才具备的,因此成为他们的贵族、绅士或上流人士身份标志。今天,这已经成为普遍的公民素质要求。

有教养的王子和有教养的中学生

文艺复兴时期,接受文字语言能力教育的课程叫“修辞”,它的内容要远比现在作文写作课复杂而烦琐。那是一个非常讲究文字丰富多彩、章法严谨、思路有序的时代,有高贵身份的人绝不可能在说话方面是一个信口开河、没有文化教养的“大老粗”。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那段著名“生还是不生”的独白中,就有一个井然有序的修辞格式,不这么说话,王子哈姆雷特便只是哈姆雷特,而不是王子了。独白是这样的,我把它按修辞格式分成六个部分,姑且取消原来的诗行形式: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1. Entrance,introduction,引介:引入话题。

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

2. A division,分题:“忍受”,“不忍受”。

去死,去睡就结束了,如果睡眠能结束我们心灵的创伤和肉体所承受的千百种痛苦,那真是生存求之不得的天大的好事。去死,去睡,也许会做梦!

3. A confirmation,正题:忍受醉生梦死。

唉,这就麻烦了,即使摆脱了这尘世,可在这死的睡眠里又会做些什么梦呢?真得想一想,就这点顾虑使人受着终身的折磨,谁甘心忍受那鞭打和嘲弄。

4. A confutation,反题,反驳:不能醉生梦死。

受人压迫,受尽侮蔑和轻视,忍受那失恋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门的横征暴敛,默默无闻的劳碌却只换来多少凌辱。但他自己只要用把尖刀就能解脱了。

谁也不甘心,呻吟、流汗拖着这残生,可是对死后又感觉到恐惧,又从来没有任何人从死亡的国土里回来,因此动摇了,宁愿忍受着目前的苦难而不愿投奔向另一种苦难。

5. Amplification,铺陈:醉生梦死,接受“鞭打和嘲弄”会有多么痛苦,多种不同的比喻。

顾虑就使我们都变成了懦夫,使得那果断的本色蒙上了一层思虑的惨白的容颜,本来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由于思虑就化为乌有了,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6. Conclusion,结论:不能太优柔寡断,我应该有所行动。

今天读这段独白,想来很少有读者会去这么在意其中的修辞格式。然而,在今天学生作文辩论说理的基本章法结构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文艺复兴时期“分题”(正反两说)修辞格式的影响。

今天中学辩论说理的作文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到“反方立场”,因此基本章法格式是:一、介绍论题,需要告诉读者,辩论关于什么和持什么主张或立场;二、自己的主张和理由,需要充分证明;三、厘清反对一方的主张和理由,并逐条驳斥对方理由;四、结论。当然,第二、三两部分还有不同的章法变化可能,细节在此不论。

要求这样一个基本的章法结构,是因为辩论不是自说自话,辩论需要充分考虑反方主张和理由,这不仅是写作的要求,而且还是人际交往的原则。言之有据、客观真实、逻辑说理、对不同的意见不断章取义、对不同意见的人不人身攻击,公民们能够遵守这些,社会的公共言论才能有好的规范。下面便是一篇中学生写的辩论说理文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