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七章 王通的奇妙之旅(下)(第2/3页)

朱祁镇与王通张莹始终保持着一米左右的距离,很有风度的一边引路一边做着介绍: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多个方面。”

“譬如话本、杂剧主要记载在卷13542至14003,戏文一百零二种,杂剧两万四千多则。”

“诗词方面则主要分布在卷3453到卷4355之间,跨度接近一千卷,发现有诸如王维、韦庄、王贞白、李群玉的作品,其中很多诗词都没被康熙年间编纂的唐代诗歌总集《全唐诗》收录。”

“目前这些诗词已经汇录到了文化部的档案中心,接下来会逐渐对外公开揭秘,其中有部分诗词应该也在今后几年陆续添加到中小学生的教科书里。”

“当然了,除了这些之外,最重要的资料还是……史料以及古代科学——准确来说,是古代的工学与医学。”

听到朱祁镇这番话。

张莹顿时来了兴致:

“朱先生,您详细说一说呗?”

“没问题。”

朱祁镇痛快的点了点头:

“没问题,咱们一步步来吧,先从史料说起。”

说话之间,朱祁镇停在了一处展柜边,指着展柜内说道:

“古代的史料一般可以分成很多个类别,譬如说有关古代政治制度的汇总文献,还有史官所写的史料,以及地方的方志等等。”

“广义概念上的史料在永乐大典中足足占据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光是方志就超过了两千多种。”

“例如咱们面前的这个展柜里存放的便是《梁益集志》,一共7册14卷,记载了云贵川及部分陕甘地区从东晋时期到明代以前的各类资料。”

“其中有人物传记、地理志以及编年史等要素,如果短期内没有其他考古新发现,这本《梁益集志》应该会成为华夏时间跨度最长的地方志。”

“当然了,这样说起来有点空泛,我找个例子给你们看看吧。”

只见朱祁镇左手手掌在空气中微微一晃,一册《永乐大典》便出现在了他手里:

“在这册《永乐大典》被发现之前,史学家对于古滇国的诞生一直持有争议。”

“有些人认为古滇国的出现与中原有一定关系,而有些人则认为古滇国是当地自发形成的文明部落。”

张莹轻轻点了点头。

她和王通都属于标准的北漂,王通来自江南地区,而张莹的老家则位于滇省文山州。

因此尽管张莹的所学专业与古代史无关,但在涉及到自己老家相关历史的时候,这姑娘还是多少了解一些情况的。

朱祁镇所说的古滇国位于滇红的滇池地域,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内陆国。

它在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五百年,创造过极其灿烂的青铜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也曾经简单提及过这个文明古国,1955年的时候滇红省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开始挖掘,经过14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古墓50余座,最终出土文物4000余件,其中还包括了轰动全国的“滇王之印”,正式印证了这个古文明的存在。

当然了。

那次出土文物中名气更大的是另一件铜鼓形贮贝器,鼓面上铸52个人物和1猪1犬,中央立有1对蛇盘绕的圆柱,柱顶立1虎。

柱右和柱前是3个或被双臂反绑、或戴锁枷的裸体人,当为用来祭祀的牺牲。

旁边1位乘坐4人肩舆的贵族妇女,可能是主持祭祀仪式的女奴隶主。

这个栩栩如生的铜雕反映了古滇国神秘的祭祀文化,专家们根据青铜器的用途和外形,将它命名为“西汉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并在2013年的时候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之中。

古滇国在考古领域中一直都是神秘文明的代表,有关古滇国的来龙去脉,以前在我国的古代历史研究中几乎属于空白。

有些人认为古滇国与中原文明有关,有些人则认为古滇国的青铜器与中原出入极大,绝不可能与中原有关。

如今听朱祁镇的意思……这个华夏考古学中的未解之谜之一,今天已经有了答案?

随后在张莹与王通好奇的目光中。

朱祁镇熟练的将这本书翻到了中间一页,指着上头的内容对张莹二人说道:

“而在这册《永乐大典》之中,我们明确找到了有关古滇国文明的来历。”

“你们看这里,【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

“【庄蹻麾兵越黔中,直取沅南,且兰、夜郎望风而降,长驱直入至滇水之滨。欲修书报楚威王,忽闻楚地已陷秦,归途既绝。遂驻滇水,揭竿自冕,建国滇越,自号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