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七章 王通的奇妙之旅(下)

或许是数字人技术太过拟真的缘故,如今的王通已经把朱祁镇当做了一个真人来看待了。

所以再问完之前的问题后他顿了顿,又补充说道:

“虽然我不搞MR和AR技术,但数学算法方面我多少还算了解,这样做的技术成本……要比复印仿品大上许多倍才是吧?”

“成本啊……”

朱祁镇很坦然的点了点头,强大的算法让他瞬间理解了王通的意思:

“没错,这样做的成本很高……甚至可以说极高。”

“但是对于国博而言,自然也有支持这种做法的理由。”

说着,朱祁镇深吸一口气,解释道:

“第一个理由比较直接,就是如果直接将仿品放在其中展览,那么【陈列品是原本】这种话就没法说出口了,这在宣传上对展馆是不利的。”

“其次呢,这种无字书籍在游客的体验角度上看是很新奇的,同时由于只要做旧封面的缘故,无字书籍在生产成本上更低一些,所以博物馆方面可以作为小礼品赠送给游客。”

“像你们手里的无字书籍页内实际上是笔记本,实用又有纪念意义。”

“但如果是印刷仿品就不一样了,一来没有笔记本的实用价值,二来它的技术成本虽然低,但工业成本却要比无字书籍高很多,搞印刷品国博要亏死……”

王通闻言思索片刻,微微点了点头。

也是。

国博的这种障眼法很有趣味性,同时也能一定程度的科普科学技术。

譬如大部分游客在知道真相后应该都不会生气,而是会感叹现代科技的发达,连自己眼睛看到的、双手感触到的东西都能是假的……

接着游客被告知这本无字书籍是给大家的纪念品,观展体验基本上瞬间就被拉满了。

而印刷品则不然。

全文印刷的首卷成本在无字书籍的数倍以上,除非国家补贴,否则以国博免费预约的规则,估摸着没几天就得倒闭了——毕竟国博总不能学春秋航空那样上机了还从头到尾搞推销吧?

“更重要的是……”

在王通沉思之际,朱祁镇又竖起了一根手指头:

“这种展览模式一旦成熟,是可以下沉到全国各地的中小型城市去的。”

“届时不仅仅是成年人,大学、中学乃至小学都可以组织类似的观展,这在宣教层面将会带来难以预估的收益。”

王通眨了眨眼。

下沉到中小型城市?宣教?

这他倒是没想过……

不过如今听朱祁镇这么一提,王通倒也意识到了这项技术在科普……尤其是未成年人科普领域的价值。

这年头的互联网很发达,很多小孩子看似什么都懂,但实际上有很多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依旧没有树立完整。

尤其是在文化领域,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知识,不少未成年人仍然一片空白。

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将MR技术下沉到未成年人群体,又或者普及到五六线的小县城,往大点说对于提高全民素质都是有帮助的。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博的这次MR展会可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展览那么简单,技术成本自然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了。

想通了这些,王通内心便也释然了不少。

随后他看了眼朱祁镇,指着自己与张莹手中的《永乐大典》无印版说道:

“朱先生,按您的说法……我们手上的这两本书是可以带出博物馆的?”

朱祁镇点了点头,笑着道:

“是的,按照国家博物馆的规划,这种小礼品今后应该会普及开来,算是给游客们的纪念品。”

“另外印刷版的《永乐大典》则会进入纪念品商店和国博官网商城,售价不会很贵,只要保证国博不会亏本就行了,到时候游客们可以按需购买。”

王通见状又看了眼手中的无印版《永乐大典》,小心翼翼的将两本书放到了张莹的挎包里。

这可是《永乐大典》发放的首批无印版笔记本,纪念意义极高,哪怕是放在书房里也是个不错的小藏品。

待王通收好书册后,朱祁镇便继续带着这对小情侣走向了下一处展柜。

早先提及过。

《永乐大典》这部旷世巨作足足有两万多卷一万多册,这个庞大的数字注定了它的目录索引同样不会是个小数字。

实际上。

《永乐大典》光目录便有整整六十卷,也就是三十多册书。

除了首卷上记录着王通此前看过的序言之外,剩下那些索引的内容都相对有些枯燥。

当然了。

这里的枯燥只是从阅读角度得出的感受,对于解析《永乐大典》的史学家来说,这些目录的价值就显得很高了。

“根据金陵大学翁同教授团队的汇总,目前我们已经基本上确定了《永乐大典》中每一部所对应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