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李政道:我想吃鱼了(第4/5页)

“我把非拓扑性孤立子的验算稿全撕掉了。”

杨振宁顿时瞳孔一缩。

虽然他和李政道早已分道扬镳,但双方却一直都在明里暗里做着竞争,彼此对于对方的研究项目自然也有所关注。

非拓扑性孤立子。

所谓孤立子,指的是所有可以持久稳定地把能量集中在一个特定区域的物体的统称。

众所周知。

宇宙在再加热时期物质开始大量合成,为宇宙之后的演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究竟什么物质在什么阶段以怎样的方式形成,这依然是个谜,理论上解开这个谜的钥匙之一就是孤立子。

它的性质有点类似后世一种叫做“长生流”的小说,就是主角在某些地方苟着一两千年笑看世间沧桑,掌握着古往今来所有隐密的答案。

非拓扑性孤立子则涉及到了代数变化,目前它大概率指向三维震荡子,属于暗物质的一种。

而李政道将手稿全部撕掉的意思,自然便是放弃了这个研究……

至于原因嘛……

虽然李政道没说,但杨振宁多少也可以猜到——因为元强子模型已经提出了另一种更好的孤立子框架,而且还是完整的那种。

相当与你玩金铲铲正在哼哧哼哧的攒金币准备搞三星奎因呢,结果对面出来了个三星卑尔维斯……

接着李政道重新将期刊收好,目光悠扬的看向了远方:

“然后从那天开始……我整个人就陷入了一股很茫然的情绪里头,饭能照吃水能照喝,但就是沉不下心做实验。”

“甚至我提起笔想要算爱因斯坦场方程,都有一股力量莫名的阻止了我。”

“这种浑浑噩噩的情况持续了很久,那段时间我突然不知道自己做学术的意义是什么了,老杨,你能理解这种感觉吗?”

杨振宁的嘴唇下意识开合了几下,脸上浮现出了一丝微妙的表情。

老杨?

他有多久没从李政道的口中听到这个称呼了?

不,就连这样询问的口气,他都好长时间没接触过了。

其实李政道所说的这种感觉,他其实也体悟过,不过相对来说没有李政道那么明显。

因为“杨李”这两座华人物理界的最高峰,彼此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杨振宁的父亲是水木大学的数学教授,所以杨振宁的优势方向一直在于数学计算,整个物理学界数学水平比他高的也没几个。

而李政道在灵感……直白点说就是找项目这块的能力则要强出杨振宁很多,像当初二人之所以会合作,就是因为李政道在计算上遇到了问题所以求助的杨振宁。

例如杨振宁在未来就曾经说过一句话:

“他(指李政道)的数学不好,他厉害的地方是找课题。”

所以在眼下这个时间点。

杨振宁手上的研究课题相对要少点,李政道则无论是现实还是备忘录上都记着大量的灵感。

因此在赵忠尧他们的论文发表后,李政道受到的思想冲击确实要一大点儿。

接着李政道顿了顿,继续说道:

“再后来的某一天,我听说了你们要回国的消息。”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脑海中就突然冒出了我妈做的本帮熏鱼。”

“然后这一想我就停不下来了,我想到了去世的父亲,想到了家里的其他兄弟姐妹,想到了当年辍学的原因。”

“接着……”

说到这里。

李政道重新看向了杨振宁,缓缓说道:

“我莫名奇妙的就有些顿悟了,比起我在海对面追求的名利,家国这两个字,似乎要更重要一些。”

1926年11月24日的时候。

李政道出生在一个殷富商人家庭,上有两个哥哥李宏道、李崇道,下有两个弟弟李达道、李学道,另外还有一个妹妹李雅芸。

他的父亲叫做李骏康,母亲叫做张明璋。

李政道在读小学的时候霓虹全面侵华,魔都被占领,于是他被迫小学辍学。

后来他难以忍受霓虹人在魔都的野蛮行径,决心离沪,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赣州,就读于赣州联合中学,最终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人生篇章。

接着李政道呼出了一口浊气,说道:

“在意识到这点之后,我才发现我如今的成就几乎全是靠着国家……或者说国人支持完成的。”

“例如我在浙大认识了束星北老师,后来又投身到了王淦昌老师的门下,西南联大的时候是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老师他们教我的知识。”

“后来我之所以能去海对面,则是因为吴大猷老师的推荐,在海对面的时候光亚也很照顾我。”

说着说着,李政道的嘴角忽然扬起了一丝苦笑:

“要说最该回归华夏的那个人,其实应该是我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