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李政道:我想吃鱼了(第3/5页)

不过正如徐云所预料的那样。

这批表示希望回国的科学家大多职务不高,基本上都是当年因为还在读书所以没法回国的人——他们中很多人六年前都只是研究生或者本科在读,六年后的成就自然不可能高到哪儿去。

其中有些人甚至还是刚刚博士毕业,找了段时间工作却没有合适的岗位,加之心中也有祖国,所以选择了回归故土。

然而就在召集令发布半个月后,一件谁都没有想到的意外发生了。

另一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时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的李政道,忽然在普林斯顿最大的报刊上宣布,自己也将要回归华夏。

同时他还呼吁华夏科学家们“此时回国正当时”,希望有人能“同来同归”。

一连两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同时发声,局面瞬间就变得不一样了起来。

很多原本有些迟疑的学者……例如林家翘、钱芳琳夫妇等人,也纷纷来了电话。

于是回国的人数从41人开始逐渐扩大,最终居然有一百多号人选择了回国。

这个数字让陈省身乃至兔子方面都无比惊喜,不过杨振宁的心中却一直有着一根刺在横着:

李政道为什么会发表那篇公告呢?

要知道。

这次回国的发起者是杨振宁、陈省身和李景均三人,三人中又以杨振宁这个诺奖得主排在最先。

李政道发声后顶多就是算“响应”,称不上是发起人。

所以在很多报刊上李政道的排名是要在杨振宁……不,甚至要在陈省身和李景均之后的。

这种排名普通人看起来可能没什么感觉,但别忘了,杨振宁当初和李政道就是因为名次的原因闹的矛盾。

如果李政道真的不在乎这种排名,当初二人就不会分道扬镳了。

“我在想什么……”

听到杨振宁的问题,李政道原本冷漠的脸上骤然出现了一缕失神。

过了片刻。

他转头看了这位自己因为名利问题而决裂的当年挚友,说出了一句让杨振宁没有想到的话:

“我在想我妈做的本帮熏鱼了,振宁,你是庐州人,应该没吃过魔都的本帮菜吧?”

“本帮熏鱼也叫做爆鱼,算是本帮菜里为数不多的美食,要先去市场买回来新鲜的鱼,刮鱼鳞,去内脏……”

看着对着美食侃侃而谈的李政道,杨振宁的脸上先是露出了一丝错愕。

但很快,这丝愕然便被怒气取代了,只见他的声音骤然拔高了几分:

“李政道,我他吗的是在问你到底在想什么,不是在问你怎么做菜!花Q!”

情绪激动之下,杨振宁忍不住骂出了海对面的经典单词。

不过李政道的表情却依旧很平静,只见他转过身,背靠着护栏与大海,认真的对杨振宁说道:

“我没有骗你啊,我真的是在想本帮熏鱼——准确来说,从听说你们要回国的时候就开始在想了。”

杨振宁再次一怔。

不过这次他的反应不再是盛怒,而是……有些疑惑。

不知为何。

他感觉此时李政道的状态有些奇怪。

他认识的李政道是个很和蔼但其实很固执、同时也很具锋芒的人,用后世的形容就是“显眼包”。

但此时李政道给他的感觉却有点……

怎么说呢,有点缥缈,有点虚。

仿佛一把盖世宝剑收敛了锋芒,突然挂在了某个侠客的腰间开始漂泊江湖了。

李政道同样也捕捉到了杨振宁的这抹疑惑,只见他有些感慨的呼出了一口气:

“振宁,不知道你听没听说过一个哲学原理。”

“这个原理说的是人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不瞒你说,作为一名理科生,我之前对于这种神神叨叨的东西是有些嗤之以鼻的。”

“但在两个多月前,我发现自己好像错了。”

说罢。

李政道将手探入了衣服内袋,从中取出了一本皱巴巴的期刊,接着小心将它摊平。

杨振宁注意到,这本书期刊上赫然写着一个名字: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同时从书籍外印着的那头驴的封面来看,这期杂志的内容显然便是赵忠尧他们发表的元强子模型。

随后李政道朝杨振宁挥了挥这册期刊,书页在空气中哗啦哗啦的作响:

“两个多月前吧,当时我正在搞非拓扑性孤立子的项目,一次研究结束后我的学生把这册期刊交给了我。”

“当时他就和我讲了一句话——教授,物理学要变天了。”

“我一开始还以为他是在大惊小怪呢,但是看完了这篇论文后……你知道我做了什么吗?”

杨振宁摇了摇头。

李政道朝他做了个撕东西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