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 第三批留学生……回国!(第3/5页)

吴越钱氏历史悠久,孟子曾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吴越钱氏的传承时间却超过了千年。

从北宋大才子钱易到宋末元初画家钱选,再到明代学者钱德洪、画家钱谷、清代学者钱文选、钱塘……

吴越钱氏封侯拜相者超过100人。

一位叫钱棨的后人在清乾隆时期,还以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的佳绩,成为华夏科考史上唯一连中六元的人,史称“六元状元”——明朝也有个叫黄观的人做到了这一步,不过他的功名后被朱棣革除了。

而这样一个延绵千年的家族,在很多事情上都不会把所有东西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比如说在钱五师回国之后,钱学榘那支便被家族留在了海对面。

这种做法有点类似三国时期的诸葛家族,诸葛亮跟着刘大耳,诸葛瑾跟着孙十万,诸葛诞则跟着天选土木人曹叡。

当然了。

吴越钱氏虽然喜欢搞平衡,但在抗日这种大是大非的民族问题上还是没有做墙头草的。

在当年钱五师回国后。

钱学榘成为了家族留在海对面教育领域的重要人物,钱方琳一开始的地位其实是没那么高的。

但在两年前。

随着杰克·基尔比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后,钱方琳的价值瞬间便拔高了一大截——因为她的丈夫戴明生也是搞电子工程的专家,而且相关方面的造诣很高。

可以这样说。

目前全世界在研究集成电路的科学家——有资格独立带项目的那种,大概就五六百号人吧,戴明生可以排进前三十。

更微妙的是……

戴明生和钱方琳大学时期是情侣,当初他在国内读书的学费不够用,便以赘婿的身份入赘了钱家,从而得到了钱家的资助。

也就是说目前钱方琳才是家庭中的话事人。

钱家能够长存千年,眼界和判断力自然是不必多说的。

因此如今钱方琳在钱家的地位很高,可以说是和钱学榘持平的。

结果没想到的是。

这次钱学榘留在了海对面,钱方琳却回到了祖国?

钱学榘的选择钱五师其实可以理解,虽然此前陈省身和小杨他们交谈时的说法是钱学榘“在考虑中”,但钱五师对于自己堂弟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

钱学榘确实有报国的想法,但他当年在对岸当过上校,对于身份的问题一直很有顾虑。

同时他在49年的时候便加入了海对面国籍,加之钱家背后的推动,他不回国完全是很正常的。

但问题是……

钱方琳同样没有回国的理由啊。

而在钱五师对面。

徐云的脸上也露出了些许思色。

钱学榘没能回国固然可惜,但很多事情就是这么现实。

既然对方的答复是【考虑一下】,那么概率学上就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只是这样一来,钱永健估摸着和华夏就彻底没啥关系了……

不过比起惋惜这事儿,真正让徐云惊讶的还是钱方琳的回国。

如今兔子们在计算机方面的规划已经在筹备中了,政策上有领导的支持,算法上有吴几康等人主抓,但唯独欠缺技术……或者说应用上的人才。

或者在直白一点,就是微处理器的专家。

这事儿即便是徐云本人都挺头疼的,毕竟他的专业和计算机相差十万八千里,后世他看个显卡都要找人帮忙呢。

徐云原先的想法是把这事儿交给时间,华夏如今的人才不少,自己摸索应该也能摸索出一条路。

虽然这种摸索的方式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但徐云在其他方面已经让兔子们有了领先的身位,一负一正相加,顶多到时候大家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罢了。

结果没想到的是。

钱方琳此时居然回到了华夏,而且钱秉穹描述的是“钱方琳夫妇”。

换而言之……

戴明生也是与她一同归国的。

戴明生在未来虽然没有获得诺奖,但却入选了海对面院士和德国科学院院士,康奈尔大学教授兼副校长,在集成电路的历史上都小有名气。

如今这样一位大佬回国……

徐云在计算机以及芯片上的最后一块拼图,就这样毫无征兆的拼接上了。

蓦然。

徐云的脑海中毫无征兆的浮现出了一首绝句: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不过很快。

徐云便将这股感慨抛到了脑后,与钱五师极有默契的对视了一眼,异口同声的对钱秉穹问道:

“秉穹同志(老钱),这次海对面发生了什么?”

无论是那七十多位的副教授大佬,还是钱方琳夫妻这种没有任何理由回国的计划外之人,都明确的表明了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