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从今天起,再也不要有牺牲(下)(第3/4页)

“而咱们一吨驴浆薄膜能换来的元件足足有一百枚,也就是一枚线性震荡元件大概就一毛钱的样子。”

“另外这项交易还是咱们的重点工程,也就是德国人的供货序列还要排在毛熊前边,即便德国人啥时候终止交易,到时候咱们到手的线性震荡元件也都够接下来使用的了。”

听到徐云这番话,一旁的老郭下意识点了点头。

不同于和毛熊的可乐合作。

可乐这玩意儿的交易时常再怎样都能持续个七年八年,运气好和原本历史中那样维持二十年都有可能,属于一个相对稳健的长期贸易。

但Hochtief公司的线性震荡元件却不一样。

这种零部件兔子们短期内很难具备工艺,而兔子们和德国人的关系又不太稳定。

不出意外的话。

兔子们和德国、高卢以及英国的三方交易,顶多保密个一年两年的样子——兔子们只要保证串列式加速器到国内之前消息不传出去就行。

因此兔子们便将与Hochtief的元件交易排到了一个很靠前的位置,计划在两个月内能交易到一万枚以上。

三次最大量级的冷爆实验大概会损耗20枚线性震荡元件元件,一万枚线性震荡元件足够支撑一千五百多次冷爆实验了。

兔子们原本历史中的冷爆实验也不过四百多次,其中主要还是小规模冷爆,全当量冷爆的次数连二十次都没有。

哪怕是算上氢弹和中子弹,这些线性震荡元件也足够用了。

当然。

这个只是理想化的状态,毕竟能不能凑到这么多的本土驴顶浆分泌液还不好说……

总而言之。

随着徐云这三番话的怼脸,高元明哪怕内心再有想法,也不知道该如何反驳了。

只见他沉默了足足有好一会儿,彼此间对视一眼,最终幽幽的叹了口气:

“行,韩立同志,我说不过你,就按原本的方案来做吧!”

看得出来,高元明其实还没完全认同徐云的想法。

不过没关系,徐云也不指望自己一番话就让高元明彻底改变观念,他只要保证高元明在行动上不会与原本的安排相悖就行了。

至于观念嘛……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云相信要不了多久,高元明就会改变自己的想法的。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

从今天开始,避免一切无意义的牺牲,至于对方是自愿还是被强迫的徐云就管不着了。

说不定有些人到了耄耋之年还会和孙子念叨,当年那个韩某人就是爱多管闲事,让我怎么怎么样就能搞定的事儿非要搞得多正式多严谨……

但对于徐云来说。

能让这些原本时间线牺牲的烈士看到他们亲手建设的祖国强大,看到自己膝下儿孙满堂,这就足够了。

……

在搞定了高元明后。

老郭和徐云等人便开始在现场协助高元明和刘全安装起了Hochtief的线性震荡元件。

后世徐云曾经在科大实验室见到过一次Hochtief生产的元件,不过那时候这种元件已经不是线性震荡的检测方式了,而是多触点的函数测量矩阵式元件。

眼下这种相对原始的线性震荡元件,说实话徐云还是头一次见。

这玩意儿大概就普通光盘大小,圆形,厚度一厘米出头,每隔90度的盘面上有一个裸露在外、指甲大小的正方形金属片,这就是用于测量冲击波的传感器。

与这些元件配套的还有一个类似后世鱼跃8F-5W吸氧机模样的黑色小箱子——这可真不是在打广告,二者的外观几乎是一模一样……

这个小箱子便是传感器的接受设备,只要在使用时通线连接就能无限复用,当然了,数据是要导出才能解析的。

至于导出数据的设备则有很多可选项,比如说Hochtief自己用的就是设计出来的计算机算法,可以直接导入到计算机显示。

不过这种算法属于Hochtief的绝对核心数据,当时德意志代表的意思是谈可以谈,但是要加钱。

于是兔子们本着省钱的想法拒绝了这个交易意向,所以基地方面采用的是比较原始的打点计时器报数。

按照徐云了解到的信息。

这套设备可以记录的参数率大概在80%左右,精度则无限接近百分百,毕竟冷爆不需要汇总辐射数据嘛。

“按照设计图纸,2号工位要安置的线性震荡元件一共是24枚。”

在放弃了原先的想法后,高元明整个人也很快投入到了工作状态,只见他手上拿着一张工程图纸,指着面前的试验场道:

“第一个安置点在D区,高度1.14米,左侧起始长度5.14米,直接嵌在墙上就行……”

“第二个安置点在离中心点30米的一个假人上,安置在腰部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