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从今天起,再也不要有牺牲(下)(第2/4页)

听闻此言。

老郭尚且没有表示,站在他身后的乔彩虹和牟方东却悄悄点了点头。

高元明这番话其实挺符合这个时代的观念的,对于乔彩虹牟方东这些没多少科研认知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没办法,还是那句话,这年头的兔子是穷怕了。

其实别说这个年代的成年人了,哪怕是这个年代刚出生的婴孩,不少人在后世的2023年都依旧保留着类似的观念。

因此在眼下这个时期。

高元明的话明明是个歪理,后世的人一听就知道有问题,却愣是能让不少人感觉说的其实没毛病。

而就在高元明侃侃而谈之际,一旁的徐云却出声打断了他:

“高工,你说的不对。”

高元明顿时一怔,下意识转头看向了徐云。

眼见高元明的视线朝自己望来,徐云忍不住深吸一口气,认真说道:

“高工,你的想法我可以理解,但恕我个人很难赞同。”

“没错,咱们国家现在确实很穷,穷到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但越是如此,咱们在一些应该投入的方面就不能省着钱。”

“像你说的用人力代替线性震荡元件,这种做法长期来看是可以省点儿钱,您的觉悟咱们先不说,咱们就事论事来谈谈——您觉得人力观测能有这些仪器精准吗?”

“您在这儿少用了几个元件,大呼省了二三十美刀,但一旦人力统计的数据出了错,那到时候实验组的同志们就遭殃了。”

“保守点他们要再花一些人力物力去重新验证,这里的成本何止二三十美刀那么简单?”

“万一再严重点,因为统计出来的参数有误,实验室试制的时候出了问题……那到时候可就不是多少钱的事儿了。”

“我和郭工可是刚从17分厂那边过来,17分厂夏敏同志的丈夫……也就是王立明工程师是怎么出事的,高工您不会不知道吧?”

说到最后。

徐云的语气中已经带上了一丝冷意。

他没有先从成本上对老郭进行解释,因为他很清楚这种理由不足以让老郭改变思想。

例如在他穿越来的后世。

徐云曾经在21年的时候给他老爸老妈买了架戴森的吸尘器,双十一期间也就四千多块钱吧,那时候徐云一个月收入都有三万多了,住的还是老家小县城。

结果徐云父母却到23年都舍不得用那架吸尘器,理由是家里的布局不适合用这么好的吸尘器,让徐云又气又无奈……

因此徐云很清楚,对于节俭习惯的人来说,哪怕你把一个东西解释得极其廉价,他们该省还是会省。

所以他这次换了个思路,直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反驳。

你高元明用人力的理由不就是因为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吗?这个觉悟是很高,但如果献出生命的是其他人呢?

毕竟爆轰实验室的参数一旦出了问题,一分厂和二分厂的炸药制作车间确实有很大概率受到影响。

夏敏的丈夫王立明当初出事,就是因为工厂给出的参数有误,稀释硝化液的升温阶段没有把副产物完全氧化,最终在硝解反应时发生的意外。

除非高元明敢拍着胸脯说自己的肉眼观测能比元件精准,否则他肯定没法接下徐云的话。

他敢胸部一挺把自己的命豁出去,但奉献别人的生命就属于另一种概念了,至少高元明没这脸干这种事儿。

眼见高元明一副卡壳的模样,徐云便又将打蛇棍随了上去:

“另外高工,您也是搞科研的人,体积和价格这种逻辑您又怎么说得出口呢?”

“别的东西都先不提,就说咱们基地库房里那些气体扩散膜,那一片可比这元件要贵的多了。”

“限制一个零部件价格的不是体积,而是工艺和研发水平,您信不信再过个几十年,有些生产成本不过几毛钱的东西能给你卖个上百美刀?”

高元明再次一滞。

徐云所说的气体扩散膜就是504厂当初因为毛熊动了手脚而失败的产品,主要用途是离心机中浓缩铀的分离。

一片气体扩散膜大概就巴掌大小,和Hochtief公司的线性震荡元件差不多,但厚度却只有毫米级别,一片的成本高达接近20块华夏币。

按照现在这个时期的汇率,它的成本还真要比五美刀来得高。

接着徐云叹了口气,给高元明扎了最后一刀:

“还有,高工,您说的五美刀是这种元件的零售价,咱们买它可用不着这么多钱。”

“我之前和畜牧队的贡布同志计算过,大概三百头驴没日没夜干上一个礼拜出的顶浆分泌液,就够制备一吨重的驴浆薄膜了。”

“等咱们黑水虻养殖中心彻底建成,整个过程的成本就只剩下了电费以及其他一些化学材料的支出,大概一吨薄膜也就十来块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