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 项目级别……建国以来最高!(下)(第4/7页)

葛庭燧则是滞弹性内耗研究领域的专家,兔子们想要搞中子弹,位错阻尼和非线性滞弹性内耗研显然是个必须要解决的环节。

至于龚祖同以及陆学善……

这两位也是院士级别的大佬,专业在精密仪器相关,同时对于光学研究也颇有建树。

虽然徐云之前在扩编名单上倒是没看到他们的信息,但从他们并入王大珩项目组的任命就不难看出,多半是基地在U2侦察机的透镜方面临时有了一些关键突破。

组织上将他们紧急调到221基地,目的自然不言而喻。

随着时间的推移。

车厢内出来的大佬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出现的间隔间隙也越来越长——这代表车里头已经没多少人了。

十多分钟后。

估摸着车厢内的大佬们相继出来的差不多了,加之后一位大佬应该还没走到车前,李觉便对助理周材问道:

“小周,2号车厢没签到的同志还剩下几位?”

周材的手上一直拿着一份名2号车厢的乘员名单,每见到一位新同志就会在上头打个钩,因此很快便给出了回答:

“还剩下一位,也就是茅……”

话音刚落。

车厢的出口便传来了一阵响动声,很快,两个小老头儿便撑着拐棍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其中左边一人大概六十多岁,穿着一件洗的发白的灰衬衫,头发三七分,圆脸大蒜鼻,脸上的法令纹极其明显。

右边一人则年纪要更大一些,头发稀疏眼睛不大,但眉毛却相当浓密,嘴角还带着一丝龙王笑。

在见到二人……尤其是右边那位老者的瞬间。

李觉等人的脸上齐齐露出了一丝明显的错愕。

见此情形。

右手边的小老头忍不住有些狡黠的笑了笑,打趣道:

“怎么,小李,没想到我这老头子会来基地吧?”

李觉终究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被对方这么一说立马便回过了神,连忙上前一步搀扶住了对方:

“李老,您怎么跑来了?这……基地收到的名单上也没有您的名字啊。”

小老头儿闻言摆了摆手,谢绝了他的搀扶,同时解释道:

“首都临时来的任命,大概是出于保密需要吧,反正二机部那边今天下午会来电联系你的。”

“原本我过几天还要去趟冀州呢,组织联系我后连忙改了行程——刚好我也想来基地瞅瞅。”

李觉沉吟片刻,方才缓缓点了点头。

接着他又转头看了老郭徐云等人,指着两位小老头儿介绍道:

“对了,可能有些同志不清楚这二位,我和大家介绍一下吧,这两位也是首都来的专家。”

“左边这位是技术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茅以升同志,右边……也就我身边这位是生物学地学部的李四光同志。”

李四光和茅以升闻言,也笑着朝面前众人点了点头:

“大家好。”

茅以升?

李四光?

卧槽?!

听到这两个名字后,别人的反应徐云没有关注,但他的小心脏却顿时砰砰砰跳了起来。

虽然上辈子他既不是提桶跑路的土木老哥也不搞地质学,但这两位大佬的名字却依旧如雷贯耳。

见过钱塘江大桥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钱塘江大桥,堪称华夏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

它是中华夏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打破了西方所谓“华夏人自己修不了大桥”的断言。

它修建于浪大湍急的钱塘江之上,打破了“钱塘江上绝没办法修桥”的传言,并屹立数十年而不倒。

这座诞生于近代华夏的桥梁,汇聚了创造者的智慧和广大施工群众的汗水,成为世界桥梁里的一大杰作。

其建造难度之高,技艺之精湛,举世罕见。

而它的设计者便是茅以升。

可惜当时日寇正在侵略华夏,为了阻隔霓虹人的推进,茅以升最终只能含泪将其炸毁。

新华夏成立后。

他又参与设计了赫赫有名的武汉长江大桥,这也是建国后兔子们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

茅以升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一位科学家,因为他压根就不搞科研,但却是毋庸置疑的工程大师。

至于他身边的李四光,知名度则显然要更高一些——尤其是对596项目组而言。

李四光是华夏近代知名的地质宗师,在基都边上的雾都大学创立了华夏第一个石油专业,同时还是东北地质学院的首任部长。

六年前。

李四光和钱秉穹、刘渤生等人受邀参加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弹的问题。

会议上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到铀矿持乐观态度,并且明确表明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