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早有先例,鸠占鹊巢(第2/3页)

她当时就拒绝了,同时说,李祁没有辜负了她跟表姐,她也不愿意辜负李祁。一来她不想窃取李氏的权力,二来选年纪小的,恐怕外面的朝臣也好糊弄小皇帝了。

她不允许出现这样的事,尤其出现会对李氏江山不稳的事。

于是在刘绰的操作下,他们就在旁支中选十五六岁的少年。这样只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这位少年皇帝直接就能亲政。

一番筛选之后,最后挑中的幸运儿是李祁的近支堂弟李璁。这李璁被选中时是十六岁,自小就有贤名,在封地那儿一直深受教导他的老师等人夸耀。

人选好后,刘绰太后的懿旨跟圣旨就一起出发了。

这种消息一般也瞒不住多少人,所以在旨意没来之前,当时就有很多人上门去拜访李璁,这是要赶紧烧热灶了,甚至连李璁府邸的仆从都开始骄傲自得了起来。

谁知道当时十六岁的李璁却稳住了心性,并没有被这忽然的惊喜砸昏了头。他首先是闭门不出,所有来烧热灶的人全部不见,然后对出言不逊起来的仆从都狠狠教训了一顿。之后就喊来了自己的老师们,一心一意在府邸中读起了书。

他这一操作,对外好感度拉满。

终于在三个月后,圣旨跟懿旨就到了。

李璁就这样接旨,再跟自己母亲还有阿爹告别,一路低调的前往周朝中枢。一路上,李祁都表现得很顺从温和,赢得了当时宣旨大臣等人的一致好评。

本来这事也算顺利。

谁知道李璁的老实一直维持要他正式登基的前几天,因为他忽然提出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他是以什么身份去做个皇帝?

当时大家都蒙了,那肯定是李睢继嗣的身份去啊,相当于过继给李睢,他跟李祁从近支堂兄弟变成了亲兄弟,只有这样他的继承才是具有合法性的。

但是李璁不干了。

他说这样一来,他岂不是就不能奉养自己的亲父亲母了?这岂不是大不孝?他不干。他的意思就是他要直接以李祁堂兄弟的身份登位,这样后面就可以把爸妈接来养老。

而且他提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那就是如果他过继给了李睢,那李祁岂不是就断后了?

那现在按照他的想法不是刚刚好,因为刘绰太后这么深爱李祁,一定是不希望他断了香火祭祀的。现在他不过继给李睢,等他登位之后,再从旁支找个小孩过继到李祁名下,李祁不就有后代了么。

其实满朝大臣跟刘绰太后都不是傻子,他们哪里能不明白李璁的想法。

他提这样的要求,不过是想利用这件事跟满朝诸公掰腕子而已。他原来跟皇帝的位置一点关系都没有,骤然得了这个位置,要是不一开始就压一压满朝臣子,以后日子肯定不好过。

还有一点,那就是他要把刘绰太后踢出去。

刘绰太后要是待在宫里,这满后宫都是刘绰太后的人,他能放心?而且因为刘绰太后选中的他,于情于理,到时候不管刘绰太后做什么事,他都得好好地恭敬地对待刘绰太后。

这就跟一座山似的,刘绰太后不死就一直压着他,李璁肯定不愿意。

小小年纪,心思相当深沉。

而且他硬是忍到了登基前几天才爆发,并说你们不答应,就送我回家去,再另外选人好了。

这话就是放屁了。

大张旗鼓的圣旨送去了,人也接来了,仪式也都准备好了。现在说重新选人,天下人怎么看满朝诸公跟太后!?

不知道的以为他们在随意换皇帝,那恐怕其他旁支都要有话说了,而且满朝的诸公跟刘绰太后也都不想背这个‘随意废立’的恶名。

当时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刘绰太后最后只能同意李璁提出的要求。

李璁顺利登基后,就开始他的极限操作。先是对刘绰太后似有若无地打压,后来就让自己的亲生母亲从封地搬来后宫。他每日都去自己亲生母亲那儿用膳,到了刘绰太后这边就是一个简单的问候,从不用餐。

后面又说母亲居住的宫殿太过简陋,于是就给母亲修建宫殿。

谁都知道,李祁削减宫人,连带后宫住所很多也不太用,最好的宫殿就是原先跟刘绰太后一起居住的地方。

这话一说,就是在暗示刘绰太后占着地方了。

刘绰太后心灰意冷之下,就让人传话给李璁,说我在宫中待得不舒服。你快点挑选个旁支过继给李祁,到时候给了封地后,就让我出宫跟继子过日子去好了。

李璁满意了。

于是等几年后李璁生下的长子有两三岁了之后,他终于挑选了一个有腿疾的旁支给了李祁,然后划了一块贼拉偏远的地方给对方。

当时的刘绰太后失望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