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第3/4页)

大棚子里摆满了家具和家电,都擦得干干净净,分门别类摆在一起。

在里面选东西的人还不少,男女老少都有。

“李站长没接手回收站时这里可不是这样,想找个凳子得在棚子里翻上几小时。”

秦海边走边给孩子们讲起回收站的历史。

当年刚结婚那几年是家里经济最困难的时候,秦海全靠回收站里捡破烂,才置办出了个家。

说完回收站,他又说起李站长来。

李站长本名李建设,没受伤之前一直在前线打仗,已经做到了连长级别。

后来被一枚榴弹击中,断了只手,不得已才从部队退伍回老家。

原本部队给他安排的工作是在公安局管理文档,工作清闲上下班固定。

李建设干了几个月就犟着要换岗位,他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去管文档,简直是要了老命。

之后左选右选,选中回收站。

刚来没多久就遇上国营企业改革,花百来块李建设就成了回收站的合伙经营者。

除每个月固定上交单位的百分之四十利润,剩下的都归李建设自己。

所以站子里的东西李建设能说了算,他想卖多少就是多少。

“李站长是英雄,你们要尊敬英雄知道吗?”秦海又交代孩子们。

“知道了!”

说着,回收站里最远的一个仓库到了。

秦海轻车熟路地走上去取下锁头挂到一边,退后一步用脚推开了大门。

哗——

门头上灰尘如同下雨似的掉落下来,其中还夹杂了好些泥土石块。

等灰尘散去,秦溪他们才走进去。

仓库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类跟铁有关的杂物,地上满是生锈的铁丝。

当然,一些破锅子也堆得到处都是。

几人站在门口傻眼了。

这跟山一样堆在一起的破铜烂铁,要找到什么时候才能找到李建设说得祖传铁锅。

“你们两个在门口玩,别跑出回收站。”

秦海把包莉莉放下,指挥着孩子们去空地上玩耍。

两个孩子听话地牵着手跑远。

“分开找,谁找到了说一声。”秦海说。

父女三人各自去随便选一堆寻找。

大海捞针……

秦溪就从最面前找起,什么断菜刀,烂手电筒,还有从包边纽扣上剥下来的铁片。

不知找了多久,直到包莉莉跑到门口说饿了,几人还是一无所获。

好在出门前秦溪就做足准备,带了些吃食一起来。

下午让秦雪带着两个孩子在外边等,秦溪和秦海继续钻进仓库找。

终于……

秦溪扒开一块广告牌,看到了个圆形的黑色锅。

被埋藏在这堆杂物里好几年,黑铁锅竟然一点都没有生锈,甚至还能感觉到锅底泛着层油光。

铁锅两边的耳朵用麻绳裹着,秦溪刚碰到绳子就立刻散开了。

“爸,我找到了。”

锅很重,锅底很厚,典型的熟铁锅。

锅边有深浅不一的捶打痕迹,密密麻麻地叠加在一起,明显是手工制作,历经多年才会形成这种模样。

秦溪用手抹去锅里的灰,越看越是满意。

“我瞧瞧。”

秦海灰头土脸地走过来,伸手就去拿锅子的另一边。

一只手拿不动,两只手提一个耳朵,赫然发现,他根本没法靠自己的力量拿起这个铁锅。

铁锅直径半米,厚度看着也就几厘米,可重量他这个成年男人竟然拿不起。

再看一只手随便提着另一边的秦溪。

院里人都说秦溪力气大,他这回总算见识过了。

“抬出去问问李站长多少钱?”

秦海放弃帮忙,任秦溪一个人把锅扛起来顶到了头上。

来买家具的人都已经走得差不多,天色甚至都有些黑了。

“找到了?”

李建设背着手穿梭着大棚中,一样一样检查刚收的几样东西,看到父女几人脏得只有双眼睛能看,语气里不由带上了笑意。

“找一天,终于找到了!”

秦溪还顶着那口锅,忙问:“李站长爷爷,这口锅多少钱?”

“铁都是按重量收钱,两毛一斤。”李建设竖起两个手指,而后又笑道:“不过这个破玩意儿放了好几年,六毛钱就拿去吧。”

这口锅,少说有二十来斤,称重的话得五六块。

不过李建设的话还没说完,接着指了指锅道:“等你做好烙饼,给李爷爷我送两块来尝尝就成。”

李建设祖上北方人,从小吃面食长大的。

来回收站上班后,一年半载都见不着一回包子馒头,更别说煎饼烙饼。

“成,我开锅的第一锅煎饼就给您留着。”秦溪马上答应。

“那回去吧……天都黑透了。”

李建设摆手,竟是连那六毛钱都不打算收了。

***

弯月如钩,月光撒下柿子树梢枝头,将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