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达鲁撤军 政策转向(第3/3页)

直到殿下说完了话,她才猛然清醒过来,赶紧张口按照之前排练过的话,开口唱道:“吴州省发言。”

这个发言次序不是现排的,议题也不是朝会之上现提的,否则一场四百多人的大会,会乱糟糟的什么都搞不起来。

要议论的文件,早已经发下去了。

各省的计划也早已经交到了中书阁,黄文光也已经带人审阅过了。

这一次大朝会,对于各项议题,也是走一走过场,将今年的工作目标宣扬一下,让所有高级、中级官员周知,并督促他们提高政治站位。

可以保障重点工作齐抓共管,避免朝廷各部门、各地方推诿扯皮踢皮球,最后好好的政策在中间阶段,或者到了落实阶段执行不下去,最终变成懒政之下的烂政。

新年伊始,为之后一年的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此次大朝会的意义所在。

接下来,由于吴州省高官的位子还空悬着,便由原浣花郡知府,新上任的吴州省高官刘春生,首先代表吴州省发言。

接下来,其他各省依次发言,因为之前打仗,为了各地的稳定,各省都没有大动,管事的基本上都还是原本的总督,如今头上顶着的也是一个“代高官”的帽子。

此时发言,其思想和施政思路,就和吴州省的施政思路,有着很大的不同了。

倒是河谷省代高官赵文彬、楚江省的代高官陈修正,发言时候的思路,让任平生略感惊讶。

不像其他各省的老派官员那般因循守旧,反而思路新潮清晰,偶尔一些思考还会让人眼前一亮。

“如果要留下部分旧景官员的话,倒是可以考虑留下这两个人。”

任平生想道。

整个朝会发言,没有多少新鲜的东西。

在各省官员发言过后,各部官员也依次表态,从各部职责方面,表达了对于新一年的工业发展,进行全力支持。

刘书代表吏政司,黄文光代表中书阁,分别宣读了对于各地方的考核标准。

凡是年中考察,被记分为不称职的代高官,将会被摘掉代高官的帽子,退居二线。

这一项项实实在在的考核标准一出,不论是心里把工业发展当一回事的,还是本来没当一回事的地方官,全都心中一凛,重视起来的同时,感受到颇为沉重的压力。

朝会一直开到中午方才散朝,官员们相伴着离开民安殿。

地方上的各位代高官,一个个面色沉重,皱着眉头,心思很重的样子。

他们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头上这个“代高官”的帽子戴的很不牢稳,随时都有被下掉的可能。想要在这个位置继续干下去,必须要得到大王的认可才行。

虽然对于吴州的工业发展并不了解,但他们能够爬到一省总督的位置上,绝对属于人精!

对于眼下这个形势,是非常清楚的。

“大王是注重实干的,只有把任务完成,将事儿给办好,才能保住头上的这一顶官帽子。

长海兄,我打算在去邑乐县考察考察,再去一趟青城镇和东阳郡学习学习,并摆出我们省的政策,吸引一些商人去楚江省投资。”

楚江省和广南省是邻居,陈修正以前做礼部尚书的时候,曾与格长海打过很多交到,两人颇为熟悉。

“可否同行?”

格长海颇有一种荒诞的感觉,自己堂堂总督,竟然要亲自去吸引区区商人去广南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