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达鲁撤军 政策转向(第2/3页)

“是啊是啊,看官服服色,都是厅级以上的文官,还有师级以上的武官,今天应该是崇庆二十二年的新年朝会吧。”

“我们都是齐国了,为什么还用崇庆朝的年号?”

“殿下还未称帝,也尚未确定年号。与其关心这个,还不如期待一下明年的政策呢。”

齐都的王宫,不像景朝时候王宫那般森严。大门口就是民安大街,大街非常宽阔,人来人往并不会受到警卫的驱赶。

所以,当街上百姓看到街上小汽车一辆辆来了又走,大量官员进入王宫的时候,一个个兴奋的讨论,并猜测着这一次朝会的内容。

而在不远开云坊的一家临街茶楼,二楼的包间里十几个来自齐国各地的商人,也凑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讨论着。

“今日不只是京官,还有很多地方大员也来了。我猜这次朝会以后,朝廷可能会有政策上的转向,民间的物资和气氛,都应该不会再像去年那样紧张了,咱们这些商人的好机会,或许就来了!”

一个身材清瘦,留有三寸山羊须的老者,捋着胡须说道。

“倪老说的不错,我看了前几天的齐国月报,上面有一篇署名为‘中书阁’的文章,是中书阁秘书处处长黄文光捉刀所写。

黄文光此人是大王的侍从官,其所言所书,基本上就是代表了大王的观点。

其文章中就说了,前线战争不应该是国内工业经济发展的阻碍,接下来齐国发展银行,要扩大贷款规模,增加对于工业、养殖业的扶持。

财税司也会继续对民间工业企业的创办、生产等,继续采取补贴和免税政策。

东交所要在今年,辅导一批能力强、发展好、前景大的企业上市······

从中可以看出,今年我们的机会可能会很多。”

穿着长款风衣,从事纺织业的傅作勇,精神振奋的说道。

小小的包间里,讨论越发的热烈了起来。

新年伊始,他们都已经感受到了从王宫里吹出来春风。

一街之隔的王宫。

这里毕竟是由旧景皇帝的行宫改造而来,如今民安殿的大小已经有些不适应如今齐国的发展。

这一次大朝会,上朝的官员明显增多,大殿之中甚至已经放不开了,很多六品官员已经排到了大殿外面,只能忍受着冬日的寒风,打着哆唆等待朝会的开始。

好在齐国的朝会在八点半,随着太阳升起来,晒着太阳体感温度要好一些。

八点半,任平生身着衮服,准时坐在了龙椅上。

高高在上。

一眼望去,满朝朱紫,朝堂之中的官员已经超过四百人。

相比崇庆二十一年朝会时候还不到五十人,简直壮观了太多。

“不错,新的一年,都很有精神。”

在站在文官最前列的刘书,站在武馆最前列的刘强,率百官见礼之后,任平生看着下面人头攒动的官员,笑着说道。

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声音都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

朝堂上的官员见大王兴致很好,一个个也放松了很多,朝堂上的气氛也变得轻松一些。

“大礼堂已经在建了,明年的大朝会,就可以在在大礼堂举行,到时候诸位爱卿就不必这般局促挨冻了。”

任平生朝着群臣说道。

如今,随着队伍的迅速壮大,朝会靠后的队伍中,相当一部分官员,他都不能将名字和人对上号。

他用念力在朝堂上扫了一下,仔细记了一下这些人的面孔。

“前线的战报,这几日接连不断的送到齐都,对于前线的战事,诸位爱卿想来也都已经了解的很清楚。

如今,战事稍歇,齐国终于迎来了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可以将精力再次转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上来了!

工业发展,经济民生,是关乎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

今年以来,为了支援前线战争,齐国的百姓也过了大半年的苦日子。接下来,正是大干快上,奋勇发展的好时机。

包含豫南、皖南,齐国已经拥有九省之地,土地广袤,但各地发展不均衡、不充分。

今日大朝会的第一个议题,是全国各地的工业发展计划。

各省高官轮流发言。”

任平生开题以后,便端坐在龙椅上,俯览群臣。

第一次作为秘书,跟随任平生上朝的忘书,站在任平生的右手边,看着朝堂之中毕恭毕敬的群臣,心里忽然恍惚了一下,仿佛看到了那个当年在青城镇的人市上,脑袋上被插着草标,被顾客挑挑拣拣的自己。

那个时候的自己,算不得一个人了,只能算是一件货物。

如今,却站在这高高的地台之上,俯览众生万象。心中变化万千,一时间竟有些不真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