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发奖学金都没人领(第2/4页)

现在燕长青的计划还有一个,就是把这段河给‘占’了,因为未来这里会成为沙场,有人把这里的沙挖了往省会那边运。

了解类似情况的都明白,一旦成为沙场,附近的河道会变成什么样。

河底会变得处处陷阱,小孩子们下水再也不会有现在的安全感,而且破坏的河道惨不忍睹等等。

以前的燕长青只能看着河道变成那样,现在的他,觉得自己应该保护好自己的乐园。

……

回到酒厂,他还没开始工作,就接到了一个好消息。

高考的分数下来了,学生们可以去学校看分数了。

燕长青立刻就给姑父打了个电话。

陈有亮也刚得到消息,兴致勃勃地说道:“你看啥时候办个仪式,把钱给学生们发了?”

“后天吧,明天有点赶。不管能不能拿到通知书,只要过了分数线咱们就给钱。”燕长青早想好的,过分数线都很不容易了,必须给钱。

这样就算是没拿到通知书,有了钱,也能保证他们复读的时候衣食无忧,家里人也会支持复读。

在玉东省,考个五百多分过了大专分数线,结果连个学都没得上的情况,是很正常的。

曾经乡里很穷的时候,不少人甚至都不去复读了。

想想还是挺可惜的,能在桃树乡的教育条件下,考出这样的成绩,学生们的努力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至少燕长青就很佩服这样的学生。

他们应该有再战一次的机会——虽然在这年头,复读理论上是不允许的,但实际上情况所有人心里都清楚。

现在学费问题应该在乡里不算是大问题了,不过燕长青担心一些重男轻女的,有些女生一次没拿到通知书,家里就有着急给找婆家的,这样才是最可惜的。

因为女人在某些方面确实比较吃亏,一旦开始生娃带孩子,很多人一辈子直接就这样了。

……

和姑父商量好,燕长青又给小宋打了个电话——小宋是燕长青最早认识的记者,自己人。

再和祝昌盛说一声,他也可以来凑个热闹的,一直以来名义上市场都是油田扶持的,而且也有个加油站在这里,凑个热度没问题的。

接着就不用管了,到时候会在市场那边安排举办个简单的仪式,酒厂这边的人也会过去。

不过人数还是不会太多,因为市场和酒厂这边算是直接关系的,也就几千人,家里刚好有学生高考,而且考出好成绩的,并不多。

一切确定,厂里的大喇叭刺啦两声,接着就开始喊了起来:“厂里有子女分数在大专分数线以上的,明天放假,去镇上市场那边,参加个小仪式领奖学金。”

连续喊了几遍,燕长青关了大喇叭,专心研究技能去。

……

到了晚上基本就可以确定人数了,可怜得很,酒厂现在两三千人的正式职工里,过大专线的才三个,还包括了燕长青的表姐李梅。

关键这三个人,除了李梅,其他两个也是只过专科线,而且是县里高中的。

也就是说,燕长青的奖励,今年本科的奖励,没人领。

无奈的很,想搞个奖学金,大奖都没人领啊!

难怪镇上那破高中,每年都要把过了本科专科线的人数,都写在大红幅上,挂大门口一挂挂到开学了——今年全校就过一个刚过本科线的,三个专科线的。

而且过本科线的那个还是勉强过,鬼知道拿不拿得到通知书。

这么一比,燕长青倒是觉得酒厂挺了不起的,居然有这么多职工子女考过了分数线。

再一想也不意外,培养一个学生不容易,家庭负担重,家里人肯定早就进了厂里来打工挣钱。

燕长青倒是知道自家表姐是肯定有通知书的,她报的是医科大学的专科,好像是被调剂专业录取的——没重生前他也受环境影响有点重男轻女,和表姐表妹们关系都一般,等她们嫁人后都很少联系。

其他的他也不清楚,而且现在是先报考后出分数,能不能录取还要靠运气,他除了给点钱鼓励支持一下,别的什么办法都没有。

很快市场那边也统计出来了,更惨,只有一个过专科线的。

四个人都是普通专科线,只需要一万两千块钱。

燕长青觉得只出这点钱,上个报纸电视有点不好意思,想了一下又给姑父打了个电话:“姑父,人太少了,要不把考上高中中专的都算上?”

陈有亮也正觉得人太少仪式不热闹,当时就同意了:“那正好,高中录取的基本都确定了,重点高中和中师中专也给三千,普通高中给一千怎么样?”

“行!技校的呢?”

“技校奖励个啥,不管。”陈有亮干脆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