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亡国之君 (完)(第4/5页)

百姓再无流离失所之忧,朝中再无权臣当道之苦,边境再无异族纷扰之乱。

如今前面两条已经算是完成得差不多了,也是时候去实现最后一条。

昭明十一年,狄戎王病重,他的几个儿子正在为了继承人的位置斗得你死我活。

收到这个消息后,南流景微微一笑,知道出兵攻打狄戎的时机到了。

为了这一天,他已经准备得太久太久。

次日大朝会上,南流景宣布了对狄戎动兵的消息,命户部立刻筹备粮草、兵部立刻筹备武器装备送到前线。

姚盛安当场出列,主动请求担任本次战事的运粮官。

李观棋、蒋定和齐思也都纷纷出列,请求前往边境。

南流景掷地有声:“朕都准了。”

有他坐镇大后方进行调度,有姚盛安等人赶赴前线配合作战,当年发生在姚老将军他们身上的惨事绝不会在齐明煦身上重演。

昭明十一年十月,北地秋收结束,一应粮草物资也都调配齐全。

齐明煦在北地练兵多年,为的就是这一场灭国之战。

他奉命出征,不过一月,便攻入狄戎王庭,活捉狄戎三皇子和五皇子。

又七日,成功斩下狄戎王的首级。

至此,狄戎覆灭,狄戎领土尽纳入大烨版图,延续百年的边境之祸终于平息。

赶在年底之前,大军班师回朝。

南流景穿着天子冕服,亲赴城门,站在城门之上迎接大军凯旋。

齐明煦远远看到南流景的身影,连忙翻身下马,上前就要行跪礼。

南流景扶住他:“将军甲胄在身,不必行此大礼。”

齐明煦改为抱拳一礼:“陛下,臣幸不辱命。”

当天中午,南流景的封赏圣旨就下来了:齐明煦以战功从二品骠骑将军晋升为一品大将军,赐镇北侯一爵。

此后多年,齐明煦不动则已,动则必是灭国之战,不断将大烨的版图向外扩张,让南流景的光辉洒向四海八荒,以战功晋封为镇北公。

昭明十五年,在巡视春耕之时,南流景当着一众百姓的面夸他们是大烨的基石,是大烨的根基。

随后,南流景向天下颁布一道圣旨,在圣旨里,他鼓励百姓前往衙门,将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不平凡的遭遇告知衙门官员,让衙门官员记录在册。

“接下来,朕要花几年时间,打造一部史书。”

“这部史书,不为文武百官而著,不为才子佳人而写,只为天下最平凡也最普通的百姓而书。”

此旨一出,天下震动。

起初没有人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有人鼓起勇气踏入衙门讲述自己的经历,并且能拿出证据证明所言不假后,真的有小吏记下了他的话,还给他送了一个精致的柿子挂件作为纪念。

衙门顿时人满为患。

花了足足半年时间,各地将记录下来的东西整理之后记入地方志,又将其中一些比较可歌可泣的事迹送往朝廷,由史官编纂成册,再有南流景亲自作序,向天下发行。

数千年的王朝史中,这是第一次,有天子为平民提笔作序,为平民歌功颂德。

昭明十八年,南流景要求内阁拟写一道圣旨,将他的老师封为“太傅”。

天子的老师就是帝师,自然担得起太傅一职。只是内阁从来没听说过有这么一位老师啊。

有人向南流景询问帝师的身份名字来历,南流景只微微一笑。

“如果没有老师,就没有今日的朕,更没有今日的中兴之治。是她将朕从冷宫里带了出来,也是她教会了朕如何做一名好皇帝。”

“这天底下,没有人能知道老师为这个世界做过什么,但是朕再清楚不过。”

青史永远不会记录下他母后的功绩,明君养成系统不能为世人所知晓,这天下也有可能会辜负那些曾经为它流血牺牲的人们——

但他一定要用某种特别的方式,让后人知晓母后的贡献。

最终,是已任内阁首辅的屈建白代天子拟写了这道圣旨。

将圣旨交给天子时,屈建白遗憾道:“看来臣是没办法亲眼见一见陛下的老师了。”

南流景笑问:“屈夫子很想与朕的老师结交一番吗?”

屈建白道:“能教出陛下这样优秀的学生,陛下的老师,绝对是一名无双国士。不能与这样的人结交,实乃平生一大憾事。”

南流景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朕可以拜托屈夫子一件事情吗?”

“陛下请讲。”

南流景认真道:“将这句评论传扬出去。”

屈建白瞬间猜到了南流景的心意:“陛下放心。”

昭明二十年,天下大治。

那个曾经在摘星宫中自焚的亡国之君,终于成为了世人敬仰的中兴之主。

上辈子,他是这个腐朽王朝的最后余晖,即使拼尽全力,也只能续一瞬光明,而后王朝坠入永恒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