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番外下(第4/7页)

上上下下几公里,就只有这么一个学校。

这里不比北京,进进出出都有专人看守,各种先进化设备,守护着祖国的花朵。

墙壁裂了缝的平房,划出岁月历史的痕迹,铺着细小石子的尘土操场,任人随意进出。

他们的穿着打扮明显不是这里学生的家长,老师从玻璃里见到来人,让班长带着读书,出来询问。

“你们是来检查的吗?”老师问,“我还没收到通知。”

在孩子们好奇张望的眼神中,陶竹否认了老师的猜测,并跟老师说明了来意。

因为临时起意,陶竹没有申请任何批文,老师没有让他们进教室,但也没有阻拦和驱赶。

在孩子们课间活动的时候,陶竹找了几个孩子询问他们对未来的想法。

以前陶竹在繁春的时候,听到这样的问题,身边人的梦想还很单纯,想当科学家,当老师,当农业学家。

时光荏苒,再比陶竹小的孩子,他们的梦想在环境变迁引导下,成了当明星,当网红,当博主。

而当下,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朴素而简单,他们想“打工”。

陶竹大学毕业那年,在大厂实习时,身边同时也会调侃自己是“打工人”,但是衣着光鲜,工资动辄上万的打工,和孩子们口中的“打工”俨然不同。

这些孩子甚至并不知道什么叫“打工”,他们只知道,“打工”可以赚到钱,可以住暖和的房子,可以给常年卧床的家人看病。

在陶竹问过他们之后,排成一排的孩子们也有许多问题想问这个漂亮的姐姐。

和普通的贫困山区还不一样,由于大龙山有塌方,除了偶尔会有人来支教之外,很少有外人会来这里。

他们争先恐后地问陶竹:“姐姐,你真的是从北京来的吗?”

“北京什么样呀?”

“姐姐你坐过飞机吗?摸到云彩了没?”

“北京的房子也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很高很微风?”

“北京的人是什么样的呀?他们高吗?”

一个又一个听起来抽象的问题,问红了陶竹的眼睛。

可她耐心的一个个回应——

“我不是北京来的,我是从繁春去北京的。”

“北京啊,很大,和大龙山一样大。”

“坐过飞机,但还没摸过云彩,只是见到过。”

“北京的房子有的高,有的矮。”

“北京人呀——”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陶竹顿了顿,她的目光投向站在一旁的蒋俞白,男人一身简单的白衣黑裤,一如往昔,站在阳光下,平静地与她对视,收回视线时,她的声音哽咽了,“北京和繁春一样,不过是中国的一座城市而已,那座城市里的人,也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老师出来吹哨子,这是他们的上课铃。

学生们一步三回头,看着从传说中的北京来的哥哥姐姐,恋恋不舍地走回教室。

等他们回去上课,陶竹低头,翻找自己的存款。

晴天,阳光明媚,蒋俞白走近了,站在她面前,高大的影子斜斜地映射下来,挡住陶竹面前大部分的光。

看清自己存款上数字的时候,陶竹也听见了蒋俞白说的话:“你现在想要做的事,大概率没有正向的收入反馈,还要做吗?”

陶竹是个小财迷,这是件人尽皆知的事。

在大学别人都在恋爱打游戏享受生活的时候,她几乎是一刻不停地在搞钱。

从寄人篱下的保姆女儿,到后来可以气定神闲站在蒋俞白身边,金钱带给她太多正向反馈。

连给别人的祝福,也是独树一帜的“祝你招财进宝”。

换句话说,钱几乎是她立足于北京,立足于上层社会的安全感来源。

蒋俞白不是不想让她做,只是希望她想好。

因为她想做的事意义重大,不能后悔,也不能后退。

陶竹明白蒋俞白的意思,她也很清楚她现在想要做的事情,不会带来收入回报,但是意义重大。

她曾经非常非常的爱钱,甚至觉得人努力的意义就是赚钱,可无条件的偏爱让人松弛。让陶竹在喘息的时候意识到,努力的意义,并不止于此。

每个人都有梦想。

不被注意到的山区孩子微不足道的梦想,也是梦想。

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呵护,即使沧海一粟,步履维艰。

从山区里走出去的姑娘,被人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让她每一个不值一提的梦想都成真。

蒋俞白只有一个。

但是,他一手培养大的女孩儿,可以成为另一个他,让千万个平庸的陶竹立于山峰之巅。

她点头说:“我想好了。”

她想看着一双双充满的眼睛,走出大山。

只是,陶竹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她的眼睛也明亮清澈的,像碎了斑驳的阳光颗粒,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