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第2/7页)

冯书记同样惊得不轻:“你说除了省报,电视台的也要来,咱们公社要上电视了?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那还能有假啊。”余思雅好笑,冯书记的反应比钱书记好一点点。

得到了肯定答案,冯书记兴奋得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咱们要上电视了,小余,你这小同志真是太能干了。不行,咱们公社电视太少了,这会儿也弄不到更多的电视啊……”

余思雅被冯书记这话引起了好奇心:“冯书记,咱们公社总共有多少台电视机啊?”

冯书记伸出三根手指头:“两台,我家一台,周部长家一台,咱们公社才全面通电,以前电都没有,哪来的电视。”

真是少得可怜,一个大队都分不到一台,全公社一万多人就没几个见过电视,难怪听说能上电视这么兴奋。

但余思雅没多大感觉,倒不是她嫌弃现在的电视太落后,而是数量太少,全国大概总共只有一百多万台电视机,分散在这么大的国家,现在通信技术不发达,电视所能收到的台非常有限。省台的覆盖范围大概就是省内,偏僻点的地方还不一定能收到信号,这么算下来,新闻播出来,能有个十万台电视机收看到就非常不错了。

如此小的传播量,在民众中的影响力远不及报纸和广播电台,对宣传他们养殖场的作用也实在有限。不过估计对领导们的作用应该比较大,毕竟现在家里面有电视的大多都是干部,能在那些大干部面前露个脸,这可是难得的殊荣,对公社和对辰山县都是一件好事。

冯书记还沉浸在兴奋中:“回头我跟周部长商量一下,咱们两家把我们的电视摆到学校,等播到咱们的时候,大家都能来看。”

听冯书记的意思是要把电视当电影放,余思雅哭笑不得。这会儿的电视大多是十二寸的黑白电视,四四方方的一块,笨重不说,画质也不清晰,而且屏幕那么小,隔个几十米哪还看得见啊。

算了,也许大家看的就是这个气氛,还是别打击冯书记的积极性了。余思雅劝道:“冯书记,还早着呢,电视台的同志都没来呢,这个事以后再说也来得及。”

“你说得对,他们说什么时候来了吗?”冯书记又问。

余思雅摇头:“没过,估计还要过几天。”

冯书记还是很着急:“那也没多久了,咱们得准备准备,对了,小余,咱们公社只有一辆拖拉机啊,拖拉机太颠簸了,那个声音也很小,用拖拉机去接电视台的同志是不是不大好啊?”

“冯书记,不用准备了,咱们平时怎么样,他们来就怎么样。咱们公社就这条件,他们要看的应该也是咱们本来的样子,咱们就只有拖拉机,能开拖拉机去接他们已经不错了,你去县里开会都舍不得开拖拉机呢。”余思雅感觉冯书记实在有点小题大做。

冯书记被她这么一说,从兴奋中冷静下来:“也是,咱们本来就是贫困农村,再怎么弄也比不上城里。他们这些电视台的同志什么没见过,听你的,就这样吧,不过咱们要给公社搞个大扫除,弄干净点,公社可是咱们的门面。”

余思雅由着他去:“成,冯书记,你慢慢安排,我去养殖场看看。”

——

回到养殖场,凳子还没坐热乎,小李就找过来了。

“余主任,你总算回来了。”

余思雅看小李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忙问道:“怎么啦,出什么事了?坐下说。”

小李坐到她对面,焦虑地说:“余主任,我刚才给省运输公司那边打电话过去,请他们后天安排一辆车子过来,帮咱们送一趟货。但运输公司那边说临近年关,他们也忙了起来,已经有单位先预约好了,未来一个星期都没有空,要安排只能安排到下周了。可第二百货那边催得急,他们货架上前天就已经空了,这么一耽搁得十天去了。”

余思雅琢磨了一下,问道:“你找伍常安了吗?”

小李耷拉着眉眼说:“找了,听说他出远门去了,要一个星期左右才会回来。”

两人还没想出个对策来,马冬云又过来了:“余主任,李主任,省城第二百货那边来的电话,问咱们的货后天什么时候到?”

余思雅冷静地说:“你回他们,咱们还在协调车子,等约定好了时间,再通知他们。”

马冬云点头,赶紧跑出去回电话了。

小李吐了口气,无奈地说:“看吧,又来催了,要是近咱们开拖拉机去就去了,这么远,咱们公社那拖拉机都十几年了,万一在路上没油或是出故障了怎么办?”

这确实是个问题。看来运输这事也不能寄托在一家公司上。

余思雅思索了一会儿问道:“小李,咱们县里面应该有运输队吧?能跟他们联系上吗?多给点钱也行,让他们帮忙跑这一趟,咱们答应了省第二百货后天送货,能不食言尽量不要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