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第3/6页)

余思雅笑嘻嘻地说:“校长你过奖了,我这也是为大家着想。等咱们养殖场的规模扩大了,以后肯定还需要更多打杂的地方,要是用得上孩子们地方,还得让校长帮帮忙呢。而且啊,我还有个想法,咱们养殖场以后招工,学历一定要有要求,必须要一定数量的初中毕业女生,没文化也没法学习省城的先进经验,校长你说是不是?”

校长还能说什么?作为一个老教育者,从业几十年最遗憾的不就很多成绩优秀,好学勤勉的孩子最后迫于家里的经济状况或是家长陈旧腐朽的观念,不得不退学,尤其是女孩子。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校长都很痛心。

而如今余思雅祭出这一法子,帮孩子们挣了钱,减轻了读书的经济压力,而且一旦养殖场的招工要求贴出来,以后家长们要女孩子辍学的时候肯定会掂量掂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多少能缓解孩子辍学,尤其是女孩子辍学的情况。这种实实在在的办法比他和老师们上门苦口婆心地劝家长都管用。

对余思雅,校长是心服口服了,这姑娘年纪不大,想法却不少,而且顾忌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让大家都能拿到好处,实现共赢。他没道理不答应::“行了,小余同志,我答应你,一会儿我去公社的广播室通知大家,不过这个事自愿,他们要不愿意,我也不能勉强他们。”

“这是自然。”余思雅不担心孩子们不愿意,她想起还有一个事,“校长,你们学校有没有比较空闲的老师,帮咱们记一下账,放心,咱们不白占用老师的时间,咱们给工钱。”

马上就要收水稻了,老师们也要回家帮忙,没几个能闲着,余思雅这个事虽不累,但每天都得去,也是很麻烦。

校长想了一下说:“楚老师今年刚来,比较闲,他年轻人,精力旺盛,让他去帮你们记账怎么样?”

得,又来个熟人。余思雅其实不是很乐意跟楚玉涛打交道,因为两人过去那一段,经常走在一块儿,肯定会惹来三姑六婆的闲言碎语。

可她转念一想,旁的老师她也不了解,楚玉涛别的不说,人品好像还过得去,反正她又不是每天早上都去养鸭场,也不会天天碰到他,所以也没什么好避讳的。

“成,那就麻烦校长给楚老师说一声了,这是咱们的收购时间,收购价格和要求,麻烦校长转达给楚老师,待会儿你去广播的时候也把要求说一说。”余思雅掏出在办公室里写好的纸递给了校长。

校长好笑又无奈:“你这小同志,真是吃定了我会答应你。”

“我这不是知道校长你人最好了,一心为学生们着想吗?谢谢校长了。”余思雅笑嘻嘻地说。

校长虽然知道她这是拍马屁,但无奈这马匹拍得舒心啊,这小余可真是个人才,既会办事又会说话。校长有些遗憾地说:“听说冯书记最初是打算把小余同志安排到学校的,可惜了,让妇联捡了这个便宜。”

余思雅笑了:“校长,哪怕妇联不要我,我也教不了初中的孩子们啊,毕竟我也只是初中毕业,要去也只能去小学。”

提起这个校长更惋惜了:“你脑子这么灵活,咋就没继续念呢!”

余思雅笑笑不说话,她是占了前世见多识广的便宜,算不得有多聪明。

——

公社有个广播站,还有个广播员,不过今天红云公社的社员们发现,到了广播的点,竟然不是广播员出来播报上面的政策和思想教育的内容,而是初中的校长出来发话了。

“广大社员同志们,中午好,我是红云公社初中的校长刘德元,今天跟大家通知一个事,孩子们闲暇可以去山上捡山蜗牛和田里、池塘里的田螺,清河鸭养殖场将以一分钱一斤山蜗牛,一分钱三斤水蜗牛的价格收购,先记账,十月一号统一结算钱。收购时间,每天上午八点到十点,超过时间请第二天再来,要求,活蜗牛,不能有泥土、石子、杂草之类的杂物,一旦滥竽充数,用这些东西去骗钱,养殖场有权拒绝收购,并拉入养殖场的黑名单,以后其所送来的东西养殖场一概不收,全家终身都不能招工进养殖场!”

这个消息一出,全公社的社员都哗然了,等到一下工,大家也不急着回去了,就在地边捡起了蜗牛,这些东西可都是钱。

这个时候,因为农药用得少,山里蜗牛泛滥,地里的玉米叶子、红薯叶子等庄稼经常被蜗牛啃得坑坑洼洼的,太阳一出来,天气热了之后,它们就缩回了壳里,挂在叶子上,一抓就是一把。

村民手里拿着箩筐、水桶等工具的就直接放里面,没带工具直接将衣服下摆一卷,将蜗牛兜在里面就带回了家。

这一天,红云公社掀起了捡蜗牛的热潮,全村老人小孩一起出动,孩子们漫山遍野地找蜗牛,大人在地里干活的时候看到一只蜗牛就捡起来放进口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