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十章 维么拉河(第2/3页)

牧群在继续往前走,梅切尔开始简叙他的经历。海伦娜夫人、玛丽·格兰特和骑马的旅伴们都围了上来,坐在一棵大胶树荫下,听牲畜贩子讲述他的故事。

梅切尔已出门7个月了,每天走大约10英里路。大约还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走完他那漫长的旅程。途中有30个人和20只狗给他做帮手,其中5个是黑人,他们帮他把走失的牲畜找回来。牧队后面还跟有6辆大车。赶牲畜的人手中都拿着1.9英尺长牧杖,上面系有用皮条编成的9英尺长的鞭子,在队列中走上走下,维持牲口的次序,那群狗组成的轻骑兵队伍则在两侧巡逻。

旅客们都称赞这庞大的牧群秩序井然,有条不紊,真不容易。梅切尔按牲畜种类不同将它们编排在一起走,那些野性的牛和羊总是不能和睦相处的。羊走过的地方,牛绝对不愿意在那里吃草,所以必须让牛打头。把它们分成两队,后面是羊群,由20个人指挥,马在最后作后卫。

梅切尔还特别指出这支牧军的向导既不是狗,也不是人,而是牛,牛最聪明,被公认为首领。它们十分庄严地在前排挺进,本能地选择平坦的道路,深信自己有权享受别人的另眼相待,人们也特别顺着它们,全牧群都心甘情愿地听从它们领导。它们要停,随它们停下来。歇一会儿后,它们不发出动身的信号,赶它们走也是不走的。

这支牲畜大军的远征,规模宏大,虽说没有色诺芬(1)将军的指挥,但也真可以载入史册了。那牲畜贩子将自己远征的经历讲述得很详细。他告诉大家说只要这支大军在平原走,一切都不成问题。牲畜白天在沿路吃草,在小沟里喝水,夜里睡觉,狗一叫,全部牲口都会很听话地马上聚集在一起。但是进了大森林,穿过那片木本含羞草丛就困难重重。牧畜们混杂在一起,或者四处乱跑,万一有一头首领走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它找回,否则,就有溃散的危险。天下大雨更是糟糕,牲畜们不愿意走。若是遇到大风,牲畜会吓得发狂,整个牧群就会纷纷乱窜,溃不成军。

然而,由于梅切尔机智勇敢,毅力顽强,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他坚持一英里一英里地不断向前走,跨越了好几个平原和山丘,穿过了一片又一片树林。除了毅力和机智以外,还必须具有一种高尚的品质,那就是耐性——一种经得起任何考验的耐性,一种不是坚持几小时、几天,而是数周的耐性,尤其赶牲口过河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有这种耐性。迁徙途中一遇到河流,这牲畜贩子就发愁。倒不是渡不过去,而是牧畜执拗着不肯过河。牛一嗅到水就后退。羊也不肯下水,到处乱窜。开始,牲畜贩子想等到夜里把它们赶过去,结果不成;把公羊硬拽下河,母羊又不愿意跟着走。后来,让它们渴上几天试试看,但那些畜牲宁愿不喝水也不肯下河。他又尝试着把小羊搬到河那边,希望小羊的叫唤能吸引母亲过去,但是小羊尽管咩咩地叫,母亲依然无动于衷。这样,有时一耽搁就是个把月,那牲畜贩子对这支咩着、哞着、嘶着的大军一点办法也没有。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莫名其妙地将一小队牲畜弄过河了,但困难又来了,无法使这么多牲畜有秩序地淌过河,结果,队伍一乱,淹死不少牲口。

梅切尔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在他叙说故事的时候,牧群已井然有序地走过好长一段路了。他得赶到队伍前头去,选择最好的牧场放牧了。于是,他与哥尼纳凡爵士一行道别,跨上骏马,转眼间,便消失在一团烟尘之中了。

哥尼纳凡一行随即也背朝着牧群继续赶路。直到日暮,才到塔尔博特山下停歇下来。

这时,地理学家郑重其事地提醒大家,今天是12月25日,圣诞节,在英国人心目中这是个盛大节日。不过,司务长并未忘记,因此,他在帐篷里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众人对奥比内先生的手艺大加赞赏,这晚,奥比内也将自己的厨艺发挥到了极致。有鹿肉火腿、腌牛肉、熏鲑鱼,燕麦饼、大麦蛋糕等。中国名茶随便喝,还有大量的威士忌和好几瓶波尔多葡萄酒。大家可以尽情地吃尽情地喝,简直就像在苏格兰高原的玛考姆府大餐厅里一样。

虽说晚筵特别丰盛,然而,巴加内尔觉得应该还要来点水果。于是,他跑去摘来了一些野橘子。这果子毫无滋味,核咬碎后像辣椒一样辣,土著人称之为“毛卡梨”。那地理学家为表示自己热爱科学,便硬着头皮将果子放在口中,结果辣得直叫。少校问他内陆沙漠有什么特点时,他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次日,12月26日,旅行队穿过了诺通河的肥沃地带,又过了半干涸的麦根齐河。天高气朗,吹南风,天气凉爽,犹如北半球夏天吹北风一样,巴加内尔给他的小学生罗伯特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