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戏中有戏的兰州保卫战(第3/5页)

于是,王保保亲率主力铁骑东移至马兰滩,于要道布置了数道埋伏圈,现在就等南蛮援兵自觉入网了。

89

张温的请援信使最先到达的是巩昌(今陇西),驻巩昌守将是大明鹰扬卫指挥使、怀远将军于光。

于光接到报警之后,随即也向南京、庆阳拜发了告急信,却没有坐等上级指示什么,而是毫不犹豫尽点巩昌所有兵马,亲自率领紧急增援兰州。

问题是巩昌驻军也不多,不足五千,其中骑兵仅有数百,巩昌总需要留守千余步卒,实际能出援兰州的也就三千多步骑。

于光对进犯兰州的王保保所部实力还是大体明了的,不下十万大军,自己这点兵力出援兰州,其实谈不上什么救援,简直与飞蛾扑火差不了多少,就算能侥幸杀入重围进入兰州城,也不过等于兰州城内又被多围进去了数千人马而已,于战局大势起不了多少作用。

这种明摆着的情形于光岂能视而不见?但是,于光还是坚决带队出兵了,因为于光更明白:眼下并不在于出兵数量多少,关键是要给兰州军民提供一个信号:你们并不孤单,我们大明救兵会陆续抵达兰州的!

也就是说,同样是驻边将领的于光最清楚兰州急需什么,外部支持不错,但最急迫的还是精神支持,是军心士气的稳定。

至于自己将要冒多大风险?已经无暇顾及了。

虽然说救兵如救火,但于光知道,就是紧急出兵再加上急行军,对兰州也算不上“救急”,巩昌距离兰州七百余里,一路山峦重叠,河谷深切,尤其从东南接近兰州,非要经过定西不可,而定西地势南高北低,部队到定西几乎全是爬大山坡,再怎么不顾劳苦也需要十天以上抵达兰州。

至于一路必然会遭到元军的层层阻击,于光也有思想准备,那王保保“奇男子”名声震天下,怎会让增援明军轻易接近兰州城?但是,于光更相信,总会有人冲过元军防线的,哪怕是漏网之鱼一般有一人潜入兰州,也能大大坚定兰州军民的守城意志。

给兰州解围不敢妄想,能帮兰州多争取点等待朝廷大军到来的时间,于光也就心满意足了。

不幸的是:于光所部选择的行军路线正好穿过王保保的伏击圈内,大山之中,是无法绕过去的,更何况于光还不愿绕行潜入兰州,援军不是去兰州城避难,不与王保保的围城大军血战一场,这算什么救兵?

于光有一个明知极难达到的目的,那就是能万幸杀到兰州城下,那时城内的守军不会视若不见的,必然会从城内杀出接应,如此便会形成王保保两面受敌的态势,能不能一举击溃元军不敢说,最起码王保保不能再专心攻城,兰州城内的守军压力也就大大减轻。

有自己三千余人在王保保背后不断骚扰,兰州城也就一定能坚持到徐达的主力救兵到来。

可惜,这时的于光还是疏忽了一点:对手远远强于他!

这里不单指兵力强弱,甚至在谋略、诡计、作战指挥上,于光与王保保都不是等量级对手。所以,失败不可避免。

但于光有一点远远强于王保保:民族气节重于生命!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也就是由于这点,才使得于光的这次驰援兰州没有一败涂地,甚至说不上谁是真正的胜利者。

双方于兰州东部马兰滩的遭遇战没啥值得细说的,因为“遭遇战”只是于光自己发觉敌人时那一瞬间的认为,随着三面杀声顿起,于光迅即明白:自己中伏了!

战斗过程暂短、激烈、悲壮!

王保保精心设置了一个能够围捕数万明军的大陷阱,却仅仅数千敌人钻进了圈套,这令王保保有点气急败坏,发出攻击军令时附带了三句话:不许一人一马漏网!不留战俘!不,留下那个南蛮主将!

于光的部队是被堵在了一段长长的山道,等发觉中伏时前后已经被元军骑兵彻底堵死,左边是陡峻的土壁,上面早就爬上去了元兵;右边是一片沙滩,再远就是一道激流,看似平阔,其实人马根本无法通过。

这种头上有乱石轰顶,前后有重兵堵截,脚下仅有十数尺宽的土道,既无法列阵固守,又无法组织冲锋,实在是陷入了死地,无奈之下只得将部队撤到沙滩,恰这是王保保早就预谋的战场,此地型最适合蒙古骑兵来往驰骋冲杀,没有任何掩护的步卒几乎等于挨打还无法还手。

战斗迅速结束,别说王保保曾下令:学一回兰州城头的明军,不留战俘!就算是刻意捉俘虏也只能失望,这次出兵前于光就向将士们讲明白了:“人活一世,谁能不死?能为国捐躯、血洒边关固所愿也!古人不是说大丈夫当马革裹尸吗?跟弟兄们先说好,我于光不要什么马革裹尸还乡,哪里黄土不埋人?这次就豁上这百十斤了!有贪生怕死的现在站出来,本指挥把你留在巩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