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庆阳与凤翔:一般攻守两种结局(第3/7页)

不时有元兵爬过了城头,虽然被城头明军迅即捕杀,但是,这种情形越来越多,眼看凤翔城快要守不住了!

好不容易坚持到了傍晚,元军攻势稍缓,明军将士大多胆虚了,纷纷找到主将金兴旺建议:“现在唯有西门危机未减,北门已经不见元兵,我军何不趁机由北门突围退至西安府?”

金兴旺脸色一变,正要开口训斥,那“客座教授”王辂却再次挺身而出,神色凛然:“我们是大明军人!死生算什么?既然在此据守国家城池,便当与城共存亡!这正是以热血报国家之时!岂可随意去也?”

众人闻言不禁羞愧,立时个个决然回身抵抗,凤翔城头立时杀声更烈!不过,从这时起再没有突围建议呈上了。

贺宗哲眼见四面围攻不是办法,伤亡大小不说,关键是只见伤亡不见战果,随着夜幕降临,心中火气也就随着夜凉而凉,毕竟是历经百战拼杀出来的悍将,稍微冷静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不对:为将之道,哪能仅凭一时血勇?

重新扎营围城之后,贺宗哲经一夜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攻城“奇招”:何不顺势改为围困作战?如此之前的强攻也就成了佯攻,必然能给城内明军守将一个错觉,认为老子是强攻不成才被迫改为围困——也就像庆阳城下的徐达那般吧。

79

几乎所有的城池都一样:城外有护城河,这是因为人们在筑城时必然大量就近取土,所以也就在城外留下了一条人工河道,顺便也成了城池的绝佳屏障,要不,为什么在“城”的后面再加上一个“池”字组成“城池”一词?人们通常所说“城高池深”就是这种现象,筑城越高,当然所挖城壕越深。

不过,护城河中有没有水可不一定,没有活水的护城河,人们大多称为城墙壕,城墙壕内有没有水取决于季节天气,雨季自然成河,旱季也就只能是一道深壕沟了。

凤翔城外的护城河却是地道的护城河,这是因为凤翔城毗邻雍河,人们在筑城时与雍河挖通了,凤翔的护城河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有水河流。

一般来讲,这种有护城河水保护的城池最难攻克,因为首先解决的必须是渡河的问题,但是,这可不是在普通的河道架桥,上面有守军的檑木巨石加火箭伺候,别说架桥,就算是扎个木筏横渡也决不容易。

问题在于,就算是少量兵力渡过了护城河又能怎的?贺宗哲已经见到了强行渡河的后果:士兵们直接暴露于护城河与城墙之间狭地,头上啥东西都可能落下,挨打不能还手,架设云梯连块坚硬支点都不易找到。

所以,大多时候的攻城都是集中在城门附近,因为有城门必有吊桥,这里河道也因此最为狭窄,攻方只要精心准备,绑扎的云梯即能横架河上,数量多了呢?一道人工便桥也就迅速完工了。

这里有个进攻方“桥梁工程师”必须预先解决的问题:木梯若是长了,中间必然下垂,竹梯更甚,这就需要在河道中央有个支撑点,也就是普通河中叫做“桥墩”的那东西。

可是,城门楼上的守军是不会容忍进攻者在此处安然施工打桩的,这时的进攻方就要琢磨一些“奇招”了。

贺宗哲的“奇招”便极为简单实用:运土填河。

此招若用在一般无水城墙壕,确属并不出奇的招数:牛皮大盾加“龟笆”掩护着士兵接近城墙壕,然后把所带土包丢在干枯的城墙壕中就是,如此接连不断,敌军的城门前很快便一马平川,据说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南征孟获时便用过此招,甚至还聚土成山堆平了城墙,使自己的士兵一举登城。

用在有水的护城河中算不算“奇招”?那就两说了。对付不流动的“死水”还有点作用,若是碰上与大河相通的活水?那就几乎等于劳民伤财——劳军损力——白费功夫,黄土随填随被河水冲走,即便剩下些也成为烂泥,更不适合架设支撑点。

可是怪了,贺宗哲偏偏乐此不疲,以超常的毅力开始了绝对不会有结果的填河运动。

这几乎使城头的明军笑掉了大牙:见过傻子,没见过这么可爱的傻子,这位元军主帅莫非是明军内奸?专门来此消遣蒙古人玩耍的?

元军毕竟进入了自己强弩的射程,城头大炮也尽可以把元军的牛皮大盾砸个稀巴烂,再加上大量的火箭,城下元兵这种行为属于找死行为。

于是,罕见的填河与反填河作战开始了。

结果不用说,“制空权”在城头明军那边,城下的元兵只能不顾伤亡坚持施工,一连三天,“填河工程”未见推进一尺远近,却有大量元兵尸体被就势填入了护城河中。

哪有这样的主帅?手下士兵也是人啊,生命价值就如此低廉?被强迫用作了填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