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一颗将星的陨落标志着另一将星的升起(第2/7页)

不过,这次奔袭还得算是基本成功:生擒了一个王爷、一个平章,并且在追击战中俘虏蒙古将士万人,缴获大车万辆,马三万余匹,牛五万余头。

再往前追击?不行了:元帝“北狩”与元军逃窜的目的地应昌虽然距离上都不算太远,但中间却相隔一段沙漠地带,没有体验过沙漠凶险的中原部队是不敢轻易进入沙漠的,除非经过充分准备再加上有路熟向导,否则就等于率部集体自杀。

再说,明军这次北伐以来,几乎马不停蹄,人不卸甲,转战数地未经歇息,骑兵已经疲惫,步兵也尚在路途赶来,明军需要一段时间充分休整,在此期间搜集元军残部情报,尤其是元帝的具体位置,这些工作是继续征战的保证。

此刻,令常遇春唯一感到郁闷的是没有与元顺帝本人打个照面,按说照目前战局,皇帝以及大将军徐达交给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上都被顺利攻占便标志着战事可以告一段落,再往后便可以进入扫荡残敌的收尾战了。

这时谁也不曾料到:余下的“收尾战”竟然足足进行了二百七十年,几乎与整个大明朝相始终!

这个太过遥远的话题咱们就此一句带过,还是说说常遇春眼下的心态:无非是休整部队、搜集军情、添置沙漠装备,尤其是贮水器具,总之一句话:坚决追到应昌,追上元帝,彻底了结元廷残命!

但是,这个历史使命注定轮不到常遇春了,七月初,常遇春与李文忠接到徐达军令:奉圣上谕旨,东线守备留给各驻镇将领,两位将军所部全师回归塞内,西进庆阳,会师主力,拿下张良臣,进剿王保保!

俗话说“军令如山”,就算没有那句附带的“奉旨”字样,常遇春也不会有任何拖延耽搁,虽然不能继续追捕元帝有些遗憾,但能与王保保再次对决沙场,怎么说也是件令人兴奋的消息。

于是,上都的明军立即结束休整,全军紧急北返,乍看明军这次的北伐也算告一段落了。

73

但冥冥之中有一只无形大手,在轻佻地玩弄着芸芸众生的命运,在这只“大手”之下,人们绝对比不得如来佛祖手下的孙猴儿,人家孙悟空还能翻上几个跟斗,世人却只能哀叹命运不公,没有采取任何主动措施的可能。

即便是成天享受“万岁”马屁熏陶的皇帝或者伟人,也无法逃过这只无形大手的控制,北伐副将常遇春自然也在受到它的捉弄。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常遇春自开平率师紧急南归,大军行至柳河川(今河北赤城县西),下马时突觉燥热异常,于是便迎风卸甲休息,谁知凉爽未解,竟然顿时全身疼痛,急唤随军郎中诊治,却不明病因,郎中只得临时杜撰了一个病名,曰:卸甲风——也就是卸甲时中风的意思,倒也贴题。

得病名堂虽然有了,但却无从施药下针,常遇春霎时间全身遍体剧疼,而且越来越烈,连从前痊愈已久的箭创旧伤也无端溃裂!

这种怪病唯有病人自己知道!常遇春自知不起,亟召李文忠入帐,向自己的副将嘱托军事,与战友惨然诀别。

当夜,七月七日,也就是天上牛郎织女于银河之上鹊桥相会的日子,常遇春暴卒于军中,一代将星陨落,年仅四十岁——这也是中国民间的“虚岁”算法,常遇春其实仅仅活了三十九周岁。

李文忠此刻面临剧变,却只能忍住悲伤,紧急修书向南京的朱元璋报丧,自然也需要向庆阳城下的徐达惊报噩耗,信使用最快速度于七月二十三日上午送达南京,闻讯的大明皇帝瞬间惊倒在了龙椅上!

朱元璋忍住悲恸,召来刘基、李善长、宋濂等人商量安排常遇春后事,追认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并追封开平王,谥曰:忠武!配享太庙。

这是朱元璋能给常遇春的最高荣誉:从古至明代,封鄂谥“忠武”的只有唐朝尉迟恭、宋朝岳飞,常遇春是第三人。

常遇春灵枢运到南京那天,朱元璋大恸罢朝,亲往祭奠,扶灵车大哭,并于棺前泣咏挽诗一首,其情至为悲切:

朕有千行铁液汁,平生不为儿女泣。

昨日忽闻常君薨,一洒乾坤草木湿。

皇帝咏罢,下旨开棺亲睹遗容,当场脱下龙袍盖在常遇春遗体之上;后又亲为其选择墓地——南京钟山北麓,甚至不惜书调前线的徐达回京参加常遇春会葬典礼,朱元璋悲痛之情可见一斑。

至于常遇春到底怎么死的?自明以来众说纷纭,其实很简单:累死的!

汉时霍去病也大概也是这个病因,军务繁忙,不恤体力、脑力透支,出现骤死不足为奇。

对于常遇春来说又多了一层因素:不服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