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甘陕之战:攻心胜于攻城(第3/6页)

就像一个高明的拳师,运足了内气,绷紧了外功,一身内外功夫却得不到发挥,常遇春也够郁闷的!

明军不战而下鹿台,奉元也就近在眼前了,可是,此刻的常遇春没有理睬奉元,而是立即率部向凤翔出动,那里有甘陕元军的主力李思齐,据说这家伙也能打几场硬仗,甚至能与王保保掰掰手腕,这回应该力气有处使了吧?

至于奉元,早在鹿台未下之时,大将军徐达就做了两手准备:遣都督佥事郭兴率轻骑绕过了鹿台,直捣奉元,自己也率大军随后跟进,接连渡过泾水与渭水,大军至三陵坡,关中父老数千人已经羔羊美酒迎汉军,城内没有了蒙古兵,于是,奉元路就此不战而下。

徐达勒兵城外,仅仅派了左丞周凯入城抚慰城中居民百姓,第二天,经过刻意整顿的大明部队整齐列队入城,军威凛然,刀枪瓦亮,将士们俱身着百姓们百年未见的大汉甲胄!此刻,凡是汉人,谁能不热泪盈眶?

从此,被命名百年的奉元路恢复为了西安府,大明首任知府夏德,留守主将耿炳文。

不管“解放大军”怎么样,百姓们要的是实惠,是民生。这方面,大明西征部队做得比百姓预料的还要出色:耿炳文奉令出动部队,在西安修筑泾阳洪渠堰堤十万一千余丈,居民解除了洪水威胁,田地得到了灌溉,出行水路也就此便利了许多。

军队善待人民,人民自然也回报军队,徐达大军继续西去之前,仅仅西安府一地,便供应军粮五千余石,使大明西征大军战不乏食。须知:此时的关中地区正逢大饥之年,是人民从牙缝里节省出来的粮食啊!

至于是否明朝官吏强行征集军粮?基层干部是绝对不敢的,没有皇帝朱元璋的明文,任何人也是不敢向百姓额外索取一分的。

后世的陈毅元帅有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这种现象,看来在六百年前的民族战争中就得到了体现。

49

其实,当时的陕西行省,元廷还是有个名义上总头的,那便是大元陕西行省平章哈麻图,不过这位陕西行省平章也没有下狠心与奉元城共存亡,而是带了几个亲信连夜出走,结果走到了盩厔,被老百姓发现了,来了个叉把扫帚扬场锨一起上,一省平章竟然被老百姓给活活打死了!

解释一下:元代中国的版图最大,总面积达两千万平方公里以上,但天下仅仅分为十一个行省(曾有一个临时性的“东征行省”,另有几个汗国),那时的一省平章可是管辖比现在三个省地盘都大的行政首长。

当时的关中战事,从另一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打的“粮食仗”,大军出动,最要命的就是人吃马嚼。徐达的西征大军主要所需却无法在当地筹集,因为时关中大旱,百姓们已经被元廷军阀搜刮的家家粮尽,眼看就要发生饥荒大灾,徐达紧急上奏,远在南京的朱元璋立即下旨:调拨军粮,每户赐米一石,继而又命专人去孟津粮仓,紧急开仓出粮运往陕西,每户再给米二石!

这样的政府,人民能不拥护么?

说句一些人不爱听的实话:朱元璋其人心狠手辣,一生杀人无数,这之中不但有蒙古人、色目人,有与自己争天下的汉人,有帮他打天下的功臣宿将,但更多的是经查实的、甚至未经查实的贪官污吏!

朱元璋唯独没有擅杀过平民百姓,相比历朝各代做皇帝的,朱元璋对老百姓最好,可以说是真正的轻徭薄赋,让人民得到了实惠。

回头说一心求战的常遇春。

三月十二日,出动二十余天的常遇春所部已经杀到凤翔城下,岂知这时的李思齐已经被朱元璋一封书信弄得心神不安,根本无心出战或固守凤翔,常遇春大军一到,李思齐立即率部逃往临洮(今属甘肃),这凤翔又是不战而克,常遇春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

迄今为止,西征大军除了参政傅友德攻克凤州(今陕西凤县)时发生了点小战事,其余各地简直就是在克隆山东、河南等地的战事,一帆风顺,敌人或降或逃,这样看来,莫非元廷当真气数已尽,天下就此唾手可得了么?

徐达可不这么乐观。四月二日,他召诸将于凤翔,商讨下一步兵锋所向,诸将领几乎众口一词:张思道打仗不如李思齐,所占据的庆阳又近于李思齐逃往的临洮,按照军事常识,理应先由幽州取庆阳,然后再从陇西徐攻临洮。

徐达摇头:“不是这样,张思道所据守的庆阳城地势险恶,其部属素来以骄悍著称,我们急切之间不一定能顺利拿下,一旦战事拖延时日,就给了李思齐喘息的时间。

我们回头看临洮的地势:此地西通番戎,北界河、湟,相比之下人口比其它地区密集,这就给了李思齐扩军备战的条件,那里的土地广阔,所产足以供应一支庞大的部队,我们不能给李思齐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