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战败思良将:顺帝终于想起了王保保(第2/5页)

这充分说明,徐达的侦察方向开始就错了,虽然其侦察的真实目的是追击撤离大都的元顺帝。

徐达的百密一疏,致使顺帝安然无恙回到上都开平。

32

但是,担任诱饵的古北口路元军就没那么幸运了:古北口元军守将佥知枢密院事张益虽然顺利逃往上都,但貊高部将李德明、刘答失贴木儿、谢文振、尹野闾等三十九人却被明军追上生擒而还。

一直到了八月十七日,明军右丞薛显还能率少量巡逻游骑于古北口方向追歼到大量元军溃散遗卒,缴获马匹一千六百匹,牛羊八千余头,车二百五十辆。

《明兴野记》中较详细地记载了明军追击元顺帝的经过:

明军于八月二日攻克大都之后,八月三日立即展开追击元顺帝的军事行动。徐达令薛右丞、参政傅友德领凤翔等五卫步军三万出古北口追顺帝。初八日,至兴路,不获。顺帝行东路,友德军行西路,两路互差,但遇回鹘车辆人口,尽拘而回,获牛羊马匹十万。

勇将傅友德的本事虽有得到充分发挥,但仍然收获巨大,竟能俘获牛羊马匹十万以上,这也证实了笔者臆断:元顺帝还就是为逃命下了血本,这古北口之“诱饵”也是一个不小的“大蛋糕”,不如此怎会使奸诈稳重的徐达上当受骗?据载:

大军回北平,述差路之由。达怒,令友德再袭东路,庚申君去远矣。

说明一下:元代的古北口才能称为“东路”,居庸关在大都西北不远。前几处蒙古文献中都记载“元君行东路”,估计属于笔误,或者著文者没有搞清这两处关口的具体方位。

徐达发怒虽然有理,但估计还是后悔自己的过失而怒形于色之可能性居多,亡羊补牢犹未晚也!转兵居庸关,再追上去!

明军开始北出居庸关!但这时战机已失,折腾了月余,那惊窝脱兔般的元顺帝还能乖乖等着猎人?因此,“亡羊补牢”只是防备羊圈中再有闪失,对于已经亡去的肥羊是不起作用的,徐达的居庸关追歼战没能达到出兵意图。

据载,仅仅与元兵的后卫发生了一次小小的接触战。

蒙史《黄金史纲》记载:

成吉思汗兄弟哈撤儿的后嫡图穆勒呼巴图尔在陪同元顺帝撤退时命令自己的儿子哈齐库鲁克临阵,领着六十名擎旗手赶来,说道:与其毁声灭名,何如粉身碎骨!因之,与汉家追兵激战而死。

罗布桑丹毕坚赞著的《黄金史》亦记载了同一事件:

(哈齐库鲁克)在脱欢·贴睦尔丢失江山之戊申年,五十一年,与汉家追兵激战而死。

一个当时陪同元顺帝逃到上都的文人史官刘佶,后来在他的《北巡私记》中记载了那时元军情形:“九月初六曰,哈剌公过予,言从臣闻贼出居庸关,意颇惶惶,有劝上北幸和林者,上迟疑不决。既而闻贼兵不出,事乃已。”

当然,也有不少野史编撰者猜测是徐达故意放走了元顺帝,而且煞有其事地举例“旁证”:副将常遇春因为此事上告徐达谋反,而结果朱元璋竟然理解了徐达的良苦用心,赞许了徐达的私放敌酋(明人徐祯卿《剪胜野闻》)。

此论不值得推敲考证,估计朱元璋与徐达都没那么慈悲,至于野史中所说理由是因为徐达觉得抓住了元顺帝会为难朱元璋:怎么处置这位亡国之君?这理由根本不成立,莫非后世二战中的盟国活捉了希特勒还会作难如何处理不成?

最不济给他办个终身“学习班”就是了,甚至说不定会成为朱元璋最得意的“酒陪”。

不管怎么说,元大都的光复,标志着元朝在中原近百年的统治至此宣告灭亡,之后的元廷也就只能称作“北元”了。

捷报传到应天,朱元璋自然兴奋外加激动,自投身“造反”大业十四年来,历经血战,除内忧,驱外患,今天,大功告成,元朝终于寿终正寝!

慢——要说寿终正寝为时尚早,除却北逃的蒙古皇帝不说,山西还盘踞着一只恶狼:王保保!

现在,到了对付这只恶狼的时候了,不然明朝大军就无法继续北进追歼元室残部。

33

元大都从此不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了,其后不久被朱元璋改名为“北平”,这个称呼甚至沿用到了民国时期,至于清军入主中原后定名为“北京”。

明初时朱元璋也命名了一个北京,不过那时的北京是指汴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开封这个城市当真了不起!除了汴京之外还有过“东京”与“北京”两个辉煌称谓。

此刻,统治中土九十七年的蒙古政权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尽管元廷还有一些残余散布在各地,但大明对元大都的光复,对中原百姓而言,无论怎样庆贺都不算过分。就像大明《平胡诏》所称:“列群讴歌四集,百年污染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