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牧民与农民的故事(第4/6页)

刘整本为抗元英雄孟珙部将,深得孟珙真传,而其所部水师更是精悍,刘整的投敌叛变不但使蒙古人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水师,而且这位“识时务者”还向蒙古大汗忽必烈提出了先取襄阳、再攻临安的亡宋战略攻略,忽必烈采纳后果然奏效,蒙古人拿下襄阳后,南宋都城临安门户大开,此后用了不足三年蒙古铁骑便驰进了临安城。

甚至蒙古人的国号“元朝”也是出自一个绝对有才的汉人脑瓜,此人即被史家称为元代政治家、文学家的刘秉忠,祖上是正宗江西人,曾祖辈即事身金国当官,到了刘秉忠这代,金国灭亡,刘秉忠及时改换门庭,成了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高级顾问,拜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同知枢密院事,直接参与了元朝政权的初创。

据史载,蒙古人建都燕京即是刘秉忠建议并由他亲自主持,新都城命名为大都,至元十一年正月(1274年),大都宫阙建成。同年八月,刘秉忠劳累过度去世,这个汉家儿孙也算是为大蒙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从此,华夏各民族被蒙古弯刀奴役的时代开始了,其中的南人——坚持抗战到最后的南方汉人——被列为四等公民,几家公用一把菜刀、一个千户即有权随便去糟蹋治下的任何汉人的新婚妻子、无辜杀死一个汉人只需要罚大约一头毛驴的铜钱了事!

甚至这“罚驴条文”也是纸面上的,大多蒙古官员宰了汉人之后连张驴皮也不用上交。

这在元代戏剧大师关汉卿大作《鲁斋郎》中即能清楚的看出来。

挣扎在蒙古铁骑下延命的汉人甚至连名字都不配有,一般只能借用父母的生日或自己的生日起个数字符号罢了,这点有证据:明太祖朱元璋原名就是朱重八,也就是“朱八八”之意;另一位农民起义军首领陈友谅小名则叫“陈九四”;还有一位义军首领张士诚叫“张九四”。

这是中国汉人的首次亡国,时间长达九十七年,蒙古人用马刀与强弩组成的军事机器维持着对中原汉人的奴役。

5

公元1328年的某一个极为普通的下午,一个不起眼的中国农妇陈氏在一个不起眼的中国乡村——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生下了一个不起眼的男婴,按照农家惯例,老农父亲朱五四给儿子起名朱重八。

这个不起眼的农家汉童,随着年龄增长以及社会地位不断改变不断改名,最初改为朱兴宗,长大造反时改名朱德裕,最后再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从此,朱元璋这三个汉字就永远记载入了中国历史。

至于《明实录》中描述朱元璋出世之刻红光满地,异光照亮夜间茅屋,以至于邻居以为老朱家失火了!这无疑是臣下在拍朱皇帝马屁,据载:朱元璋出生时刻为未时,也就是刚过中午,没记载说天阴下雨,也就是应该阳光明媚,有没有红光估计都是看不见的。

出生以及少年时代都不起眼的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那年成了中国最惹眼的人,这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南京),重新建立了中原汉人政权——大明!历经十五年的血海里翻腾,赶走了元朝的政权,昔日的朱八八成了大明的开国皇帝。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这是朱元璋在集庆(后改名为应天府)初次独辖山头招兵买马时军营外大旗上的诗句,可见,那时的朱元璋政治目标就极为明确:收复被蒙古人侵占的“中华地”!光复汉家的“大宋天”!

至于诗句中的“日月”为“明”,是否属于巧合?或者说日后有意将政权冠上“明”字?那就不好妄猜了,估计还是纪念昔日旧主小明王韩林儿的因素在起决定性作用。

就在上一年,也就是公元1367年4月,还是吴王的朱元璋行文诏告天下,开始了对大元帝国的第一次北伐,也就是这次对蒙古铁骑的成功打击,才使得这个日月组成的“明”字从此有了非常涵义!

北方来的一群狼开始惊恐的面对能够制服它们的猎手了。

今天的很多史家都对这之前的朱元璋不无指责:胡虏就在不远处,为什么非要对同为汉人兄弟的其他起义军先举起了屠刀?这不是公然施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荒唐政策么?

这就要从朱元璋以及他所建立的军事部队开始说起了。

所谓“部队”,即组织起来的武装人群。

但是,把人们武装起来并且给予排位身份,使一大群武人都逐级听从一个人的指挥,组织成一支军队,却并不一定就可以闯荡天下了。因为你的对手也能如此,你并不占有独家制胜法宝。

一支军队若要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什么?两条:严明的军纪与坚定的信仰。

前者才能取得老百姓的支持,才能得到持续不断的后续兵源;后者才能让将士们自觉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