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乱天下(第5/8页)

只有真正实用而又节约成本的谋略,才是好谋略。那么,在严尤眼里,什么才是上谋呢?

严尤认为,现在部队都出动了,再退回去,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上谋就是不要等大军全部集结完毕再出击,而是命令前线先头部队先向匈奴进攻。然后我可以快速移动部队,深入匈奴,狠狠打击他们。

由上可见,严尤将军这才叫脑袋好使,是真正的战争实用主义者。但是,他的报告打到长安后,王莽用那充满着迂腐儒气的鼻孔哼了一声,很不屑地把严尤将军的奏书丢掉不理。

王莽还是那句话:必须坚持大军集结完毕,方可攻击匈奴。

于是乎,前线无所事事的将士只好坐啃风沙,后面赶路的则风尘滚滚以蜗牛般的速度缓缓向前移动。在王莽的一再坚持下,经过汉朝将士们的共同努力,最后,汇集边郡的部队,终于越集越多。

然而,汉朝就像一个恶性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不像话,脱离了王莽的控制,走向了他意想不到的局面。

首先,因为集结沿边的部队越来越多,边郡要不断提供粮食,压力越来越大。而新到部队成员复杂,趁机打劫分子很多,边民忍受不了,纷纷逃亡。

前面的边民在跑,后方各郡百姓也在逃跑。王莽派人挨家挨户抓壮丁、催粮税。交不出税的人也越来越多。被逼无奈,汉朝的穷苦百姓很多都跑到山上,安扎立寨,当起了强盗。

王莽把汉朝推进了悬崖,然后又把自己推到了悬崖边,就差一步,他就成全了自己噩梦。

更让王莽想不到的还有,他亲自封的两个孝顺单于,一点也不孝顺。有一天,孝单于趁王莽警卫不备,拔起腿就狂跑,一口气就跑进了匈奴境内。然后,他气都来不及喘,就去找乌珠留若鞮单于诉苦。

孝单于跑路后,厌难兵团和震狄兵团司令秘密传回一条可靠情报。说,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从匈奴俘虏那里得知,策划匈奴屡犯汉边的人,不是别人,而是逃跑回国的孝单于的儿子。

这个消息,犹如一记铁掌打在了王莽胸膛上。你道孝单于儿子人在哪里?他不在天边,而是在近在眼前的长安。王莽把孝单于的儿子扣下,本来是要当人质的。这下可好了,人质成了卧底,成了战争的幕后推手。

愤怒的王莽立即召集长安城的所有外国使节开会。就在会上,把孝单于的儿子推出来斩了。王莽仿佛要告诉这些外国使者,在我的地盘上,要想活命,就别想玩阴的。

要玩阴的,王莽是绝世高手。但是,阴谋不能拯救他的新王朝,更拯救不了他的未来。这时,坏消息不断传来。西南夷反了;朝鲜的高句丽也反了;西域诸国,也全反了。

举目天下,王莽内失民心,外无盟友。王莽就像站在悬崖边一块摇摇欲坠的大石上,他摔进深渊的概率,可是越来越高了。

殊不知,世间最可怕的,不是你身处困境;而是你身处困境,仍然浑然不知。当我们都在替巨儒王莽提心吊胆时,王莽却居高临下,信心十足地说道:“谁想造我的反,我就让他下辈子都做不成人。”

为了证明蛮夷是不足为惧的,王莽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南夷进攻,一路向朝鲜半岛高句丽进攻。西南夷太顽固,一时拿不下;北边的高句丽造反头目被砍了,但反抗情绪还相当激烈。

顺便交待一下,西南夷造反,是因为不满意王莽降低他们的爵位;高句丽造反,是因为王莽征诏他们到北边一起群殴匈奴,他们不听,所以就闹了起来。

这样,整个天下,从东边朝鲜,到北边匈奴西域,再到西南夷,全都乱了。汉朝凭两百年打下的辉煌外国邦交,就此毁在了王莽的手里。

新王朝,已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

这时,严尤将军再次上书。他警告王莽千万不要制造麻烦,跟蛮夷们翻脸。最终受罪的,还是自己。

严尤那些话就像风,王莽左边听,右边出。出完以后,王莽回话告诉他前线的将领们,说:“诸位不要紧张。这些蛮夷最终会自吞苦果的,不信你们就等着瞧吧!”

我真怀疑,王莽的眼睛是不是被鬼神施法屏蔽了。不然为什么他总是相信内心感觉,却不愿去面对即将烧到眉头的危情?

想当年,秦朝末年,陈胜、吴广作乱,天下骚动。情报传入皇宫后,秦二世赢胡亥打死都不相信,总认为那是假情报,是别人编出来吓唬他的。于是乎,凡是上报有动乱的,都被他拿下,砍头。

在王莽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秦二世赢胡亥的影子。之前,各郡将民变的情报传到长安,说老百姓过不下去了,都要起来造反了,他就老大不高兴,要杀送情报的人。送情报的一看情形不对,就说那些民变是假的,他就要高兴得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