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夺权(第6/8页)

然而,在傅太后的凌厉攻势下,王氏外戚的政治垄断事业坚守得有些力不从心。事业受挫,朱博没有理由不与王氏外戚一道共患难,勇挑担,度过这段艰难的岁月。

但是,朱博却不是这样想的。

他是怎么想的,除了天知道,就只有两个人知道。一个是他自己,一个是刘欣。刘欣发现,朱博当上京兆尹后,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主动脱离王氏外戚圈子,直奔傅姓外戚队伍去了。

刘欣觉得朱博转变得有些突然。其实在朱博看来,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朱博认为,他本来已经罢官,一无所有。但是,刘欣慧眼独识,一路提拔,让他当上了长安市长。京城长安是个是非之地,如果他想混得久,必须有靠山。

王莽都被整下台了,王太后呢?傅太后把口水都喷到面前了,也不见她哼两句。所以他坚定地认为,王姓外戚这座靠山靠不住了,能靠得住的,似乎只有由傅太后精心打造的傅、丁两姓外戚力量。

朱博想靠近傅太后,必须有中介才行。很快的,他就找到了一个可靠的中间人,这人名唤傅晏,亦是傅太后的堂弟。朱博结识傅晏后,俩人常聚,酒杯一举,灵感就出来了。

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计划,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替傅太后正名。所谓正名,就是前面说过的轰轰烈烈的尊号行动。只要让傅太后实现了尊号梦想,将来的路,自然就好走多了。

这下总算看清楚了吧!傅太后尊号行动的始作俑者,是傅太后,但是至始至终替傅太后出力卖命的人,是站在眼前的朱博。这就是为什么刘欣眼睛都不眨地将老师师丹赶出长安城、将朱博提拔为大司空的真相之一。

其实,刘欣将师丹赶走,并不全都是为了给朱博腾出空缺。没人知道,他免去师丹,还隐藏着一股凌厉的压力。这股压力,就是冲着傅喜而来的。刘欣就想告诉傅喜,他的老师师丹不听话,所以叫他滚蛋了;如果你这个傅家外戚帮外不帮里,照样可以让你走人。

于是,刘欣便派人去找傅喜,请他就傅太后尊号行动投一张赞张票。

三个反对派,搞定了师丹一个。如果傅喜点头了,那就是件两全其美的事。既不伤亲情,又有利于皇帝开展工作,那不是挺好吗?

很快的,傅喜回话了。可是刘欣听到了一个伤心的回话:傅喜摇头了,还是那句话,不支持傅太后。

傅喜,你爸到底是不是姓傅?既然姓傅,为何生出你这等吃里扒外的家伙?我想,傅太后听到傅喜的反对话后,肯定跳起来开骂了。

问题再度僵持。

这时,朱博上场了。

朱博给刘欣写了一道奏书,表达了他的基本看法:孔光,志在自守,不能忧国;傅喜,至尊至亲,却“阿党大臣”,无益政治。

朱博的意思很明显,孔光为了自保,不会为了傅太后的尊号行动血拼到底,但这人思想保守,留他也没用;傅喜呢,连亲情情面都不给了,留着他,不但无益,而且有害。既然两者没用有害,唯一的办法,就是清除出局。

朱博这番话,说到刘欣心里去了。刘欣自认为,他并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他给过傅喜无数机会,可傅喜却一个面子都不卖给他。这绝对是一个不平等的买卖,既然这样,他凭什么要受这种气呢?

一切不听话的孩子,都不能给糖吃。刘欣决定给傅喜来点狠的了。

四 天意不是传说

公元前5年,二月二十日。刘欣下诏,免去傅喜大司马职务,让他保留侯爵身份,回家休息。

这招是有点狠,但是傅太后却认为还不够狠。傅太后亲自下诏,给丞相孔光及大司空朱博传话,傅喜勾结师丹,伤害了我脆弱的心灵,必须让他滚出长安,回他的封国去。

于是,傅喜收拾行李,自行上路。四月十九日,轮到孔光了。刘欣下诏,贬他为平民。

傅喜走后,刘欣任命丁姓舅舅为大司马;孔光被赶走,很自然的,丞相位就落到朱博手里。当天,刘欣封朱博为丞相。然而,当朱博准备受命履职时,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

情况是这样的:朱博被封为丞相当天,刘欣要举行一个受封仪式。朱博当大司空时,上书提议将大司空改为御史大夫,刘欣同意了。朱博当上了丞相,就空出御史大夫一职。这个职位刘欣将它留给了一个叫赵玄的人。于是乎,俩人同时上殿,准备接受任命。

意外就在这时候出现了。朱博和赵玄刚进皇宫,才上台阶,天空突然传来一阵旱雷般的巨响。

巨响不是问题,问题就在于,为什么偏偏在朱博即将受封的时候,就轰了。果然,那一阵轰响,皇宫内外无人不议论纷纷,一下子就传到了刘欣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