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夺权(第3/8页)

刘欣要搞这个他心中“三不”的人物,根本不是什么难事。他手中已经握有何武的黑材料,只要他把这些东西往外一抖,即可大功告成。

事情是这样的:何武有个继母住在蜀郡,有一天何武派人去迎她进京同住。迎接队伍正准备出发,突然听到刘骜驾崩的消息。于是,护送队伍担心强盗们趁机出动,伏道抢劫。所以为安全起见,就暂时停止出发。于是这个很正常的事,被人一路诈传,传到刘欣这里时,就成了何武不孝,竟然拒绝奉养继母。

在以孝治国的汉朝,一旦有人讹你不孝,那你也差不多混到头了。果然不久,刘欣动手了。首先,由刘欣一帮亲信告状,告何武不孝;接着,刘欣也不派人调查,即刻定罪,免除何武职务,派人送他回封国博望乡养老。

搞定何武后,刘欣下诏,封大司马师丹兼任大司空。封完以后,他就按兵不动了。

刘欣这个人事调整,让很多人看了都晕菜。王太后看不懂,王莽看不懂,连师丹也看不懂。根本就没人知道,刘欣到底想干什么。

想想师丹能教上刘欣这学生,实在三生有幸。因为刘欣,他得了两个汉朝第一。他是汉朝第一个不是外戚而担任了大司马的人;他也是汉朝第一个一人兼任两个重要职务的人。

于是,有人会猜想,刘欣会不会也把孔光赶走,让师丹一人兼任三公职位为一体?

这个答案,恐怕只有刘欣知晓。

然而刘欣却拖了将近半年才公布答案。半年后,刘欣下诏,封光禄大夫傅喜为大司马,师丹为大司空,丞相仍由孔光担当。

到此,师丹才恍然大悟。半年来,刘欣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洗牌。而他洗牌,是为了接下来更好的出招。

刘欣以为,师丹是他的老师,傅喜是傅氏外戚,只要俩人愿意和他站在同一战壕,没有什么大事是做不成的。

大戏开场之前,总有敲锣的人。这次,替傅太后敲锣打鼓的人,是两个宫廷跑动的官员。一个是郎中令,一个是黄门郎。

这俩人给刘欣上了一道奏书,说道:“我们强烈建议撤销傅太后及丁皇后头上的“定陶”两字,同时建议,傅太后及丁皇后的车马仪仗等符合皇太后及皇后的身份,并请陛下为恭皇刘康在长安设立祭庙。”

一步到位,马到功成,多美妙的提议。刘欣把奏书下传各部门讨论,很快的,中央各部的意见就反馈回来了。众人的口径很一致,说:这意见提得真好,早就应该提了。

刘欣笑了,傅太后笑了。成功仿佛就在眼前了。

他们笑得太早了。

这时,最让他们无限担忧也无限期望的三个汉朝大腕出场了。结果大出刘欣意外,丞相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亦口径一致,说道:“郎中令和黄门郎的提案,无法让我们通过。”

刘欣的心情犹如黑云漫天,一下子阴沉起来。

要知道,他这个当皇帝的能将三公的牌洗成这样,那都是富有深意的。首先,孔光是顽固派,有啥说啥,至死不渝。但是他有个毛病,只负责提意见,至于上面采不采纳,与他无关,他不会拼老命跟你玩。就冲这点,刘欣让他稳坐丞相位。

傅喜呢,前面都说了,他再怎么顽皮,也是傅家的人。经过傅太后前段时间的不断打击,他应该长点智商了。就算口头上要说反对,装装就可以了,不必较真。

师丹就更好办了,刘欣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傅太后及刘欣对他是充满了无限的信任的。

但是,刘欣怎么也没想到,孔光顽固,傅喜也丝毫不为刘欣所动,仍然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

最最让刘欣郁闷的是,让他们信任的人,却是最不靠谱的人。反对以上提案最强烈的人,不是孔光和傅喜,而是他的老师师丹。

对提案有异议,那也是可以的。毕竟给傅太后升级这事,在汉朝后宫发展过程中是个新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凡事好商量,只要彼此有诚意,可以商量将成本降到最低。

然而,师丹却摆出一副不容商量的姿态,独自上奏,陈述反对意见。师丹的奏书很长,简单来说,反对理由主要有两条:

首先,傅太后连出行车马衣服都和王太后一样,那天下不是有两个皇太后了吗?天下至尊只有一个,这样的话,怎么体现天下至尊的大义。这是其一。

刘欣过继给刘骜,就必须遵守宗法制度。按照宗法制度,刘康只能享受封国诸侯王的待遇,不能在首都长安设庙。如果设庙,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后任皇帝一上台,肯定要把刘康的庙撤了。既然如此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这是其二。

此上一话一出,字字金刚,坚硬滚圆。老师说的句句在理,但闷声挨训的刘欣却突然生出一股强烈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