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 一 · 槐 西 杂 志 一(第6/45页)

姜绍书:字二酉,号晏如居士,明末清初藏书家、学者。工绘画,善鉴别,尤喜考究画家原委,擅长画艺,精通史学。其所著《韵石斋笔谈》二卷,仿元代周密《云烟过眼录》而作,记所见所闻藏书、字画、古器、奇玩,并记叙诸家得失经过及古器形模色泽。其中多藏书故实。

程邈隶书:相传程邈首行将篆书改革为隶书,为行书、楷书、草书等发展奠定了基础。

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被认为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孔安国《论语注》:孔安国,字子国,孔子十一代孙,生卒年月不详,西汉经学家。所撰《论语训解》,是迄今尚存最古老的《论语》注本,也是儒家经典中“行于世”的最早注本。

何晏《论语集解》:何晏(?—249),字平叔,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论语集解》,由何晏等五人集体编撰而成,集汉魏诸多《论语》注解于一书的官方“论语学”作品。

陈抟(871—989):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隐士。

刘向、刘歆: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刘歆(前50—23),字子骏,西汉末年人,刘向之子。

《洪范》:《尚书》的篇名,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国家施政大法的文字材料。

大刘及顾氏:大刘,刘焯(544—610),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与刘炫并称“二刘”。顾氏,顾彪,生平不详。

北齐卢辩《大戴礼注》:《礼记》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典籍,礼学名家戴德、戴圣的传本就是大、小戴《礼记》。《大戴礼记》只在戴德门下流传,郑玄以后,《大戴礼记》逐渐被人遗弃,到北周卢辩作注的时候,只剩下三十三篇。卢辩,北周时人。据《周书·卢辨传》云:“卢辩字景宣,范阳涿人。累世儒学。”“辩少好学,博通经籍,举秀才,为太学博士。以大戴礼未有解诂,辩乃注之。”

郑康成:郑玄(127—200),字康成,汉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自小勤奋好学,通音律,擅琴瑟,13岁能诵五经,有“神童”之称。郑玄是中国古代影响很大的经学大师,他的学术成就被后学叫做“郑学”。由郑玄注释的《诗经》、《周礼》、《仪礼》、《礼记》颇为后人重视。

《易纬·乾凿度》:《易纬》一书编定于西汉末。包括《乾凿度》、《乾坤凿度》、《稽览图》、《辨终备》、《通卦验》、《乾元序制记》、《是类谋》、《坤灵图》等八种。相对来说,《乾凿度》是比较完备的谶纬文献之一,也是谶纬文献中颇为精致且极富生命力的部分。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撰。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

译文

石头中有事物的图像,这种情况常常能够见到。姜绍书《韵石轩笔记》中说,见过一块石头,上面有太极图的纹样。这还是石头纹理呈螺旋形,偶然分为黑白两色而已。颜介子曾经见过一块英德产的石砚,上面有白色纹理,呈现为“山高月小”四个字,笔画分明;白色纹路一直透入石砚背后,隐隐约约还像字的反面,只是模糊不清,点折撇捺不很分明而已。仔细地察看,这几个字并非镶嵌也非雕刻,更不是染上去的,真是天然生成。这不是更奇异吗!山岭和大地是共存的,石头与山岭也是共存的,难道是开天辟地的时候,就预先知道有程邈的隶书吗?就预先知道有苏东坡的《赤壁赋》吗?即使是说山岭孕育这块石砚,时代是在宋以后,那么又是谁模仿了程邈的隶书?又是谁题了苏东坡《赤壁赋》中的字句?但是天然物象的巧妙,确实是无所不有,精华汇集,自成文章,不是常理所能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