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壮志凌云 棒惊名剑客妄言惹怒 剑刺大龙头(第8/9页)

这一晚樊英和那白衣少年便在庄中住宿,樊英一晚没有好睡,思来想去,只觉许多事情都怪不可解,例如白衣少年为何要千里追踪,一定要取回于谦的首级?他的身世,为何半点不肯透露?毕擎天与他似是相识,但又不似相识,毕擎天假借武庄主之名,将他们请了来,目的是不是就只为着了这两桩公案?

第二日一早起来,毕擎天已派人前来相请,樊英随着来人,走进武家庄园,只见毕擎天和白衣少年已在那里相候,另外还有武老庄主和几位武林中的成名人物,毕擎天道:“我请各位来做个见证。这位小哥要我还他一颗人头,人头是我拿了,但如今不便取下,我另外还他一具装有全尸的棺材,这位小哥要是还不满意,那我就没有办法了。”在场的除了樊英与武振东之外,其他都莫明其妙。

众人随毕擎天走过一条曲曲折折的甬道,到了花园的尽头,一间灰白的小屋子孤伶伶地靠在角落,窗户之间有袅袅香烟飘出,众人都是一怔,但见毕擎天推开了门,深沉地对白衣少年说道:“你瞧,我不是都替你办妥了吗?”

只见屋内一具铜棺,当中一张供案,炉香袅袅,上面有一块写着“阁部大臣于谦”的灵位,棺前一个老太监,白发萧萧,见众人进来,殊无惊诧之意,只是当他的眼光扫到了白衣少年面上之时,却忽地轻轻“噫”了一声。

毕擎天面容沉肃,缓缓上前,将铜棺揭起,原来里面还有一具水晶棺材,十分精致,那铜棺四边都可以开阖,等于那水晶棺的棺罩,毕擎天将铜棺褪下,但见水晶棺内,躺着一具尸体,蟒袍玉带,顶戴极品朝冠,想是内中放有防腐的妙药,面目犹自栩栩如生,只是颈项之间有一条红线,看得出是断首之后缝上去的,这正是只手挽回大明国运,却被他救回来的当今皇上惨杀了的阁部大臣于谦。

樊英一直都在留心那白衣少年,这时只见他忽地面容大变,一跃上前,匍伏在棺材前面,大放悲声,哭道:“好苦命的爹爹呀!”

此言一出,众人都是意料不到,原来这白衣少年,竟是于谦的儿子!即算樊英,虽然早就料到白衣少年与于谦大有关系,却也猜不到他们竟是父子之亲。霎时间有好几个疑问从心头升起,于谦位极人臣,他的儿子却怎地在江湖飘荡?那身惊人的武功又是谁人所授?

于谦精忠报国,天下同钦,众人都不自禁地随着白衣少年向于谦的遣体跪下行礼,同放悲声。白衣少年更是哭得死去活来,渐渐哭声嘶竭泪珠如线,猛地抬头,忽见灵位上边的墙壁,挂着一张条幅,写的是一首七言绝句,诗道:“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骨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是他父亲生前借咏石灰以言心志的诗句,这诗稿不知毕擎天从何处得来,裱糊在此?白衣少年泪珠断断续续,忽地哑声狂笑:“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爹爹呵,你这一死,千古留名,但却又死得多么不值呵!”笑到后来,又变成哭声,渐渐哭笑不分,显是神智昏迷,心中伤痛之极!

毕擎天却并不随众跪拜,也不放声痛哭,只是在灵前添了炷香,叩了个头,他也一直注视白衣少年,这时忽然言道:“曹公公,于谦哪儿来的这个儿子?”那太监瞥了白衣少年一眼,欲说还休,白衣少年忽地翻身跳起,怒道:“你替我收殓了父亲,我这一生都感激你的大德。但你说什么?天下哪有冒认父子之理?”众人亲见白衣少年的悲痛之情,确是真情流露,假冒不来,都在奇怪,何以毕擎天说话如此违背人情?不安慰也还罢了,却反而伤了孝子的心。

那太监扶着棺材,面对着毕擎天和白衣少年,缓缓说道:“不错,他爹爹就是于大人。”白衣少年刚才全神注视于谦的遗体,这时才发觉老太监在旁,四目相交,白衣少年眼睛一眨,似乎想说什么却又没说。樊英在侧面看得清楚,毕擎天在背后却瞧不见他的神情,见老太监如此说法,心中颇是诧异,怔了一怔,随却说道:“于兄,既然于大人乃是令尊,那就请恕在下失言。请问于兄准备将令尊金体如何处置?”

白衣少年不过是个十六岁的大孩子,未懂世事,加以伤痛未已,一时之间,也未曾想到如何办理后事,被毕擎天陡然一问,一时答不上来。毕擎天道:“听曹公公言及,令尊大人生前最喜爱杭州,临死遗言,愿埋在名山之下,与岳坟为伴。如若于兄相信在下,在下一定能遵照令尊大人的遗志,将他安葬杭州。”白衣少年见他替自己办得如此周到,转身叫了一句“恩公。”便欲施礼,毕擎天双手一扶,道:“你该多谢这位公公。”白衣少年身子一缩,呆呆地看着那个太监,眼中充满疑惑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