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同归于尽(第7/11页)

不过这样的解释也只是一种推测和想象,无从考证。而我们在讲述相关故事时更愿意相信僮术的传承应该是有某种修行的法门和指导,只是因为每个人领悟不同,所以僮梓们在技艺上才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我们更情愿相信他们会的真是一种妖法或妖鬼上身,那样才更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

事实上“行风成刀”施展之后给人的压力很大,不管是心理的还是身体的。每个风僮不一样的诡异姿势和表情是极具恐吓、震慑之威的,完全可以让被攻击者在惊吓和迷茫中变得反应迟钝、行动迟缓。然后他们自己的速度和力道加上连贯的阵形,可以将怪异装束上的服饰配件舞动起来。那些贝壳、蚌壳、石片、鱼骨等零碎在极速和大力的驱使和带动下,完全可以像刀剑一样割砍开很多东西,比如说范啸天的伪装、衣服等等。

范啸天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异常,但实际上他已经出现了异常,只是这两种状态的转换实在太快、太不明显。从觉察到阴风时感到害怕就已经是意识受到压迫,伪装的墙面破损后他不能顺风而行,也不能拔高上蹿更好地躲避,反是继续被割损了衣物、胡须,这更说明他的反应已经迟钝。至于抬手肘射出寒星,那不仅意味着他的意识已经不能将自己的动作控制得很好,同时还因为他的身体受到实质性的压力压迫而无法将动作做到位。

但是有时候劣势反而是机会,范啸天朝斜下方连射几点寒星正是最为合适的还击方法。这时候如果他还能抵御身体的压迫、控制好完整的动作,那么直射入风道的寒星肯定会被疾奔而成的风道刮飞。而射出的寒星往斜下方,不但躲开了风道风力最强劲的范围,而且还直攻下三路。这对以连贯疾奔形成的“行风成刀”阵势而言,可以说是正好攻在阵眼窍要。

范啸天袖中射出的寒星应该没有伤到任何一个风僮,“行风成刀”的阵势虽然有局部退缩和变形,但整个阵形却没有散,行风的速度也没有丝毫凝滞的迹象。也就是说,范啸天的出手只起到干扰和压制的作用,并不能真正打破阵眼,搅乱阵势。

一个多人的阵形出现一点点的退缩和变形,都会出现连串反应,影响到整体的速度和规律,而且人数越多这种影响也会越大。范啸天不到位的反击其实是为自己夺取到了很大的回旋余地和时间,让他承受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缓一下。借着这个机会移动一下自己的位置,逃离“行风成刀”的攻击范围,或者找一个更好的位置可以有利于自己迎敌。

范啸天选择的是逃离,采取的方法是身体贴紧墙壁往明堂后门口侧向移动。这样既可以不让对方伤害到自己,而且保持这样的状态还可以继续用袖中飞射的寒星来压制对方。

但是范啸天却连一小步的侧向移动都没能完成,这倒并非他的反应和动作迟缓了,而是因为三十六风僮的阵势变化太快。就在“行风成刀”遭到干扰之后,风僮们只走了两步,之后连贯的阵势便立刻散了。有的风僮像是撞跌了,有的像是急刹了,有的在滚动,有的在跃起后飘落。所有这些几乎是同时的,而且是极快的。就在范啸天侧向迈出一步时,所有的风僮都到位了,并且定住了,姿态各异地定住了。

范啸天侧迈一步之后也定住了。此刻时辰已过子夜,虽然有明堂中“定风琉罩灯”射出的微弱光线,但周围还是十分昏暗难以辨清,特别是“四海同潮”的凹坑下面。所以范啸天虽然能够看清风僮们各自的位置,却看不清他们各异的姿势。能看得清位置除了大部分风僮确实能够凭借灯光和天光辨别外,还由于风僮们身上挂的服饰配件。那些贝壳、蚌壳多少都会有些荧光闪烁,所以抓住了这一特点可以将余下看不大清的风僮位置辨别出来。

但是即便辨清了位置,他却丝毫不敢动一动。因为就是这些说不清的位置,组合成一股凌厉的杀气弥漫而来,无处不在。这是一种从未遇到过的杀气,让范啸天从头顶直凉到脚底。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恐惧,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到,而且是一旦身在其中不管是谁都无法逃避的恐惧。因为所面对的杀气凌厉霸道还在其次,无处不在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它的杀意、它的杀机,让对手觉得随时都可以用一万种方法来杀死自己。这就是“万种风情”,三十六风僮阴阳合成、攻守自如的“万种风情”阵式,一个从来都没人知道如何破解的兜儿。

三十六风僮以“行风成刀”冲出,目的就是要逼出藏在“四海同潮”范围内的刺客。而当范啸天射出寒星时,“行风成刀”已经首尾相衔。如果只是作为逼迫暗藏刺客现身的话,“行风成刀”的作用已经达到,再多转几圈也没有任何意义。而既然已经将暗藏的刺客逼迫出来了,那么下一步就是要果断消灭,再不能犯下像费全和番羊那样的错误。所以他们即刻间转换的阵形是最为拿手也最为厉害的“万种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