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对决(第10/11页)

而一旦国内有乱,不管是对蜀的战场上,还是面对北汉、大辽、南唐的边关守防,都会处于不利局面。而后宫中心性慈善、向佛拒战的符皇后如果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她本就羸弱的身体肯定更多不利。这就真的应了御外、宫主皆不利。

但是要想采用某种方法将整个天象预示都给化解了,王朴觉得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真要是都化解了的话,那真得算逆天之举,出此策、行此事之人肯定是要遭天谴的。

思来想去,王朴最终觉得只能以其中一个损害最小的不利来扭转整个天逆势。损害最小的方面,权衡下来就只有符皇后,所以王朴决定索性将天象预兆的所有事情都让她知道。然后符皇后是以书信劝阻周世宗息兵回朝也好,或者由符皇后亲自出面安抚百姓也好,就算不能完全解决将会出现的不利,至少也会对眼下情形有所缓解。

第二天在朝房由宰相范质主持群臣早议之时,果然有人提出了另立名目征取民资民粮的事情。说因为不堪重负,民间已经有多人被逼自杀,数次出现百姓抬尸围攻府衙的事件。但是虽然有人提出此事,却没人能解决问题。翻来覆去还是加以安抚和派兵镇压两种建议,而这两种建议如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话,那么也就不用在此处提出这类事情了。

王朴在早议时并没有发表建议,但他比任何人都要忧心忡忡。早议刚散,他便立刻拉住范质将昨夜所观天象以及后果如实相告,然后把自己用小不利来逆大势的想法也对范质说了。范质没有多想,立刻带着王朴前往后宫求见符皇后。他倒不是为了什么小损大损,而是因为当前面临如此窘迫,朝中既无做主之人又无应对办法,所以他觉得这事情有必要向符皇后汇报。

真的进了后宫见到符皇后,那范质却一言不发了,全由王朴将天象之说和民间乱情对符皇后如实述说。不过王朴并不傻,他不止精通易学天象,他还同样通晓为官之道。所以述说之后便和范质一样不问不说话,既没有要求符皇后劝阻周世宗回朝,也没有建议符皇后亲自出面安抚百姓。

其实就算范质和王朴提出什么建议来符皇后也不一定会采纳。她这人虽然心慈体弱,却是很有自己的思想,见解独到,一般不会依照别人意见去做事。这对于一个皇后来说应该算是很好的一种习惯和品质,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轻易被奸小之人利用。

符皇后听了王朴的述说后也沉默了许久,这是她很少面对的问题。以往周世宗在,或者像赵匡胤那样能担得起的国之栋梁在,她都是不问国事的。就算是周世宗灭佛取财,毁了那么多寺庙,驱走那么多僧尼,她也只是心中郁闷伤感并没有多过问一个字。但是眼下周世宗、赵匡胤都在蜀国征战,范质和王朴将异常状况报到自己这里,说明真正的原因不是天象异常,而是留京的文武大臣对眼下的状况全无办法可想。

“你们先回去吧,我好好想想。这件事需要多方权衡,并非简单一举便可妥善解决的。”符皇后最终回了这样一句话,由此可见她的心思十分缜密谨慎,并不草草作出决定。周世宗能成为纵横各国的霸主,与后宫有这样的皇后执掌是有极大关系的。

但是范质和王朴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见过符皇后后还未有两个时辰,符皇后便有了举措,而且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的举措。

举措很简单,但是能做出则说明符皇后非常不简单。就在范质、王朴离开后宫后不久,符皇后让人将自己的珠宝首饰都取了出来,装箱封好,然后送至户部。随箱子一起送去的还有盖了皇后凤玺的信件,说明这些珠宝细软全数捐作军需应用。但同时请户部酌情考虑,减少些针对平常百姓的强征名目。

符皇后此份悯民之心立刻在后宫中引起震动。宫内伺嫔、宫女、太监很多都是平常百姓出身,如今宫外的家人也仍是寻常百姓,所以符皇后的这种做法给他们极大震撼。于是马上纷纷效仿,解囊捐出自己私资,于是一天之后又一笔不菲财物从宫中送到了户部。

当范质、王朴知道这件事时,东京城中大大小小的官员也都知道了。此情况让所有人都坐不住了,于是这些官员自己出资也好,让妻妾效仿符皇后也好,总之也都来了个大出血。唯恐在此事中落了后,被其他什么人抓到把柄日后作为诋毁压制自己的凭据。

符皇后带头捐私己的珠宝首饰,以此减轻百姓负担,此举数天之内就传遍了大周境内。而户部也立竿见影,马上便取消了部分另立的征收名目。于是百姓对符皇后感恩戴德,都赞其淑慧贤明,菩萨心肠。

而这件事情并未就此停止,女眷捐资之事随后波及大周境内所有的官员家眷,然后便是一些商贾富户的家眷。一时间在官员富户的妻妾之中,捐私资竟然成为一种时尚,成为衡量淑慧贤明的标准,成为争取家中地位的一种手段。于是只要有能力的都个个不甘人后,捐出私己金银饰物以充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