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 第十二章 秋日惊雷(第2/5页)

“老王爷,私下说句不恭的话,太后娘娘是个不太明事理的,您在朝中辅佐少主,局面原本已经很艰难了,这要是再……”他纠结地停住后半句话,闷闷地道,“以属下的小见识,您还是回信劝阻二公子,最好谨慎稳妥为上吧?”

萧庭生眸色幽深,定定地看着书房墙边挂着的那张朱红铁弓,静坐良久,方低声问道:“阿元,你可知道先武靖爷当年封赏王位时,为何要将‘长林’二字赐给我?”

“属下一直以为……这只是随了长林军的名号……”

一缕清淡悠远的思慕之色掠过额间,萧庭生的表情慢慢由犹疑转为坚定,“我的先生曾经教导,男儿之风骨,不在于权势,不在于富贵,更非圆滑处世安身立命。长林之重,重在保境安民。”

元叔的嘴唇不由颤抖了一下,略有不安,“可是老王爷……”

“你也是军中历练出来的,当知斩落皇属军主力,至少能给北境带来十年太平。”萧庭生的双眸已是一片澄静,苍苍白发无风而动,“十年……北境儿郎能少流多少血,边城百姓可得多少安稳?先帝一生仁厚,他若还在世,必定也不愿意看见我拘泥于一点礼法,就这么缚住了平旌的手脚。”

元叔的眸中微微浮起泪意,用力点头,“是,老王爷。”

只要心中下了决定,配合前方行动需做的战备调整对于掌理北境多年的长林王来说并无难度,再加上又有元叔这个上佳的帮手,萧庭生接下来几天虽然比平时忙碌了些,但也没有特别劳累,黎骞之过来看诊时,对他的情况还算满意。

萧元启的军职不高,这趟回京也只是送信,并无其他差使要办,次日草草整饬过自己的府邸后,又匆匆赶来长林府向老王爷请安。

“给平旌的回信,我还要再斟酌一下。你是年轻人,久未回京,也该多跟朋友们聚聚,好生玩乐玩乐。”子侄们能懂礼节萧庭生还是高兴的,但他素来行事疏阔,以前连自己孩子的晨昏定省都免了,自然也不愿拘束萧元启,温言笑道,“若真有事要吩咐,自会打发人叫你过来,倒不用讲究这些烦琐礼数。”

“是。”萧元启躬身应了,稍稍犹豫一下,又迟疑地开口,“元启有个想法,一直拿不定主意,想请大伯父指点。”

萧庭生略感意外地挑了挑眉,“什么想法,你说来听听。”

“人贵有自知之明。元启在军中近两年,听从军令、打仗冲锋都没什么,但若是把人交给我指挥,每次都做得有些勉强。有时甚至……觉得愧领军功。”

萧庭生摆了摆手,摇头道:“平旌上次回来说过,你对军械配备、粮银调拨等军务都做得很好。这些事情可也不简单,不要以为算不上军功。”

“那大伯父觉得……我还应该继续留在甘州吗?”

对于这个问题,萧庭生倒是认真地替他思忖了片刻,慢慢道:“事关你的前程,这决断当然要由你自己来下。不过……你若真想回京城到兵部领职,大伯父倒也支持。”

萧元启的表情顿时舒畅了许多,“不瞒大伯父说,对于兵部权责内的诸项事务,元启也向一些老将军讨教过,深觉自己的所知有限,有些可以领悟,有些总是听不太明白……”

长林王统军多年,识人无数,又接阅过萧元启在甘州时寄来的许多书信,为他指点过军务,对于这个孩子的长处和弱项基本上算是了然于心,原本就认为比起前线为将,他明显更适合在部衙中任职,如今见他自己也有意于此,心下甚是欣慰,起身将他叫进了书房内,挑了数本与部务有关的书册给他。

若单论勤奋而言,萧元启的劲头不比任何人差,也深知能当面得到长林王教导的机会有多难得,回府后除了三餐和小睡外,研读得甚是刻苦,遇到不解和疑惑的地方便会记下来,到次日过府请安时再行询问。萧庭生自幼便好读书,当年在掖幽庭时为了偷藏几本典籍不知挨过多少鞭子,对于这样勤学好问又珍惜机会的子侄自然感觉甚佳,索性在每日黄昏前抽出了一个时辰,认真为他答疑解惑。

萧元启是个从未见过父亲一面的遗腹子,启蒙进读都在宫学里,即便母亲再宠爱,终究取代不了父辈教导。这几天在长林王膝下度过的时光虽然短暂,于他而言却是从未有过的新奇体验,不知不觉间竟有些沉溺,经常要等到元叔进来掌灯提醒时,才会惊讶地发现一个时辰已经飞速而过,急急忙忙地叩首致歉,“没想到今日又劳累了大伯父这么久,都是元启的错。”

“孩子们好学,哪里说得上是错。”萧庭生笑了一下,眯眼瞧着萧元启的面庞,“你跟前几年比,确实变了好些。有时看这眉眼,恍惚还有几分先武靖爷的模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