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红孩乞儿(第8/15页)

方孝孺见芫儿聪明如此,不禁拉着郑洽的衣袖,叹道:“郑老弟,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古人诚不我欺也。”郑洽点首称善,忍不住对方孝孺透露:“芫儿的师父是个文武全才的奇人。”方孝孺问道:“敢问芫儿的师父大名?”芫儿恭声道:“家师上洁下庵,原来驻锡锺山灵谷寺,眼下在泉州开元寺住持。”方孝孺哦了一声,道:“原来是他,久闻大名,可惜他去了泉州,缘悭一面。”

这时他们已走到“郑家好酒”门前,郑娘子在门口相迎,万福为礼道:“郑公子及贵客光临,快请进来。”郑洽见了同乡郑娘子很是高兴,便介绍道:“大娘,你这小店今日可光采了,我请来的这位贵客方先生名满天下,也是咱们浙江同乡哩,前两日才奉诏从蜀王府来到京师翰林院指导,整个翰林院济济多士,都为之欢欣鼓舞……”

方孝孺拱手谦道:“郑老弟多所谬赞。”他见那店面十分狭小,郑洽竟对一个小酒店的厨娘大谈朝廷任命自己的事,不禁有些不以为然,但他只谦和地微微一笑,目不斜视地随郑洽走到屋中坐下。

郑洽接着道:“小弟岂敢谬赞。孝孺兄在蜀,王爷世子拜为恩师,又对蜀地人民广施圣人教化,吾等虽在千里之外,多有所闻,钦佩之至。”

方孝孺道:“能追随诸先进为皇太孙之学问精进略尽棉薄之力,固所愿也。”郑洽听他提到皇太孙,便点首道:“我朝这位皇太孙实是一位谦谦君子,不仅聪明好学,对皇上的纯孝更是历来皇室所罕见。”方孝孺道:“愚兄来京才两日,与皇太孙只谈过一次,便深感其人温文儒雅,仁慈诚恳,是位有圣贤教养的好皇孙。”

“郑家好酒”小店为今晚的贵客不做其他生意,贵客到后就将店门关上,挂了休息的牌儿。芫儿上了好酒及四个下酒好菜,就回厨房去帮忙。

郑洽续道:“便以去年的殿试一案来说吧,若不是皇太孙出面,这场奇案又要变成血流成河,不可收拾。来,孝孺兄,这酒菜甚佳,先敬您一杯。”方孝孺似对酒菜好坏不甚在意,一口将手中佳酿干了,道:“对,老弟说到去年的殿试‘奇案’,愿闻其详。”

郑洽道:“去年小弟参加了这场考试,侥幸中了二甲第七名,进了翰林院蒙皇太孙加恩,指定小弟进东宫侍读,不久就爆发了史无前例的科试‘弊案’。有一群落榜的北方考生,发觉榜上有名的五十多位全来自南方,北方的考生一名也没有,于是北方士子大譁,告状告到皇帝那里,说这一场考试,考官全被江南士子重金行贿收买了,要皇上给个公道。”

方孝孺点头道:“这个愚兄在蜀也听说了,后来怎么又变成株连数百人的血案,实觉不可思议。”

郑洽续道:“去年丁丑科殿试是翰林学士刘三吾、白信蹈等前辈主持,北方士子既告了状,皇上看了状子暴跳如雷,便命翰林侍读张信等人抽出一些北方士子的考卷重新批阅。后来张信报告皇上,说北方士子程度太差,不可能补录取。又有人告状说,张信故意挑文理不通的试卷给皇上看,皇上便命刑部审理,这一下就坏了……”

方孝孺点头道:“刑部中有一批唯恐天下不乱的小人,这等大案子到了他们手上,天下焉能不乱?愚兄父子都吃过苦头。”郑洽知方孝孺之父方克勤在“空印案”冤死,他本人亦曾遭陷害坐牢。

这时郑家娘子的拿手好菜一一上桌,郑洽大快朵颐,方孝孺只拣清淡的菜吃几筷,喝酒倒是爽快。郑洽一面劝菜,一面续道:“刑部审案后上报有数百人行贿的事,又传出本案内情复杂,可能与胡惟庸案、蓝玉案也有关连的说法,皇帝一怒杀了六百多人,包括白、张等二十多位官员,刘三吾则发配戍边。”

方孝孺听到这里,点头道:“嗯,皇太孙出手了。”郑洽讶然道:“正是!方兄何以得知?”方孝孺道:“太子标薨时,刘三吾当庭直言应立皇太孙,皇上听从其言。以皇太孙重情义的个性,岂能不出面救刘三吾?”

这番分析郑洽大表佩服。方孝孺低声道:“这不难料。但皇上震怒杀人之际,向来是任何人讲情也无用,皇太孙是如何办到的?刘三吾可是主试官呀!”

郑洽也压低声音道:“愚弟亲听皇太孙说,他见案情已经发展失控,便深夜求见皇帝,直接对皇上说:‘胡惟庸案您大杀朝中文臣,蓝玉案您大杀开国武将,如果此案再大杀翰林试官,则天下有真才实学之人宁愿藏于山林江湖,也不愿为朝廷所用,朝廷所得者将全是逐名追利的小人,国将安治?’”

方孝孺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赞道:“好个皇太孙,也只有他能力挽这狂澜!”郑洽道:“于是皇帝再开殿试,亲点了六十一位北方的士子上榜,平息了这场前所未见的闱场大案,而洪武三十年丁丑科就有了‘春夏榜’,也叫‘南北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