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高力士(第11/20页)

陈玄礼是天生战将,战场上的耀武扬威,使他一路飞黄腾达。

他与贵妃的亲人——杨国忠立场完全相反,杨国忠是因为身为贵妃兄长才能出入宫廷,大半靠着贵妃撑腰而出头。

陈玄礼认为,正因为皇上对杨贵妃太过着迷,而将朝政几乎全都交给杨国忠处理,才会发生安禄山之乱。

我也明白,说不出口但与陈玄礼想法相同的人为数不少。

就此意义而言,我与杨国忠同罪。

因为再怎么说,为皇上引见杨贵妃,让杨国忠有出人头地机会的,无非就是我啊。

因此,站在侍候贵妃的立场,我也对杨国忠的飞黄腾达尽了不少力。

为了在宫廷生存下去,守护自己的地位,我无法违逆皇上最亲宠的贵妃。再说,随侍明艳的贵妃,为了讨她欢心而做一些事情,我打从心底没有一丝不悦。与其说没有不悦,还不如说根本就是为了取悦她而去做这些事。

为了博得她嫣然一笑,我不惜远从他国运来冰块为她消暑。

她可说天生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侍候贵妃,说是侍候一个人,感觉却像是在侍候偶然以人相现世的天人——天女一般。

一个国家里,或许百年才偶尔会出现一位如此的美人吧。

皇上和贵妃之间也曾数度发生争执。

甚至贵妃也曾抱着赴死决心,离开宫中而守在自己的宅邸。

碰到这种时候,也都是我为他们调停修好。

不过,玄宗愈沉迷于贵妃,我也愈发忧心。

因此,对陈玄礼来说,我是杨氏一族的人,而我忧心的一面,又让我像是陈玄礼这边的人。

让我继续说下去。事关黄鹤。

如前所述,黄鹤在宫里的身份,自始至终都是杨贵妃的道师。

道——指的是道教。

为化身为女道士的贵妃传授教义,是黄鹤的主要任务。

但那是表面,实际上,他并未教导贵妃有关道教之事。

然而,在杨玉环转为杨贵妃的过程之中,这却又是必经的一种形式。

每个宫殿都建造了太真堂,每逢贵妃移往其他宫殿时,黄鹤与两名弟子也随同动身。

心血来潮时,贵妃会进入太真堂,与黄鹤讨论道教种种,有时为了解闷,也会和他说起各种闲话。

至少,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是这样。

原来黄鹤所要求的,说到底就是这些而已,我也松了一口气。

我因此以为,黄鹤的要求,仅是出人头地,到宫廷当官而已。

我所想的却是大错特错。

黄鹤要求的,是更恐怖的东西——

他要的是大唐王朝的毁灭。

先前已提过,而我确知此事,则是在我们走避蜀地的前两天。

十一

安禄山和史思明所引起的天下大乱,逼使皇上和我们一行人逃离长安,如您所知,那天是天宝十五年的六月十三日。

六月十日,名将哥舒翰镇守的潼关被安禄山军队攻陷,因此,我想事情是发生在六月十一日的晚上吧。我清楚记得那一天,是因为潼关被攻陷的消息传到了长安。

难以置信的消息,让我们大吃一惊。万万想不到哥舒翰将军会战败。

想到之后我们仓皇逃离长安的过程,您应该也能深刻体会我们所受到的冲击。

当时,哥舒翰统帅大约二十万大军。虽因攻陷洛阳而气势逼人,但安禄山军队不过十五万人而已。即使拿不下安禄山头颅,众人都认为,哥舒翰必可击退敌军。再说,潼关是天下要塞,古来就是易守难攻之地。我们一直认为,只要先将安禄山军队击退至洛阳,此后的事还可再行研议对策。

既然如此,为何哥舒翰还会被安禄山所打败呢?

我想您也晓得原因。本该守住潼关等待敌军来袭的,没想到将军却开关直攻敌营。

宜守不宜攻——关于这点,哥舒翰将军应该十分清楚。

那为何还要出关迎战呢?

原因出在杨国忠身上。

哥舒翰将军曾被再三要求出关决战。

“出战!”

主张出关决战者,正是杨国忠。

杨国忠既是贵妃兄长,又是天宝十一年继李林甫之后的宰相。

杨国忠与哥舒翰不和,事实上,正是潼关失守的主因。

他深怕哥舒翰立功,扩张势力。另一方面,他也怀疑哥舒翰与安禄山密约,串通伺机进攻长安。

因此,他才会刻不容缓要求哥舒翰与安禄山决战。

禄山虽窃据河朔,不得人心,请持重以弊之,待其离隙,可不血刃而擒。

虽说洛阳已陷落,安禄山却尚未掌握人心,此时固守潼关,待其军队疲弊、民心背离之时,再一举成擒——哥舒翰如此上奏。杨国忠却出面阻止。

听闻此事,哥舒翰再次上奏:

贼远来,利在速战。王师坚守,毋轻出关,计之上也。且四方兵未集,宜观事势,不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