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惠果(第7/10页)
六
王叔文现在的官职是翰林学士起居舍人。
工作内容为以文字记录皇帝的言谈。
早先他只是与皇太子对奕的棋手,如今却已贵为皇上身边最亲近的人了。
从官位看,起居舍人只是从六品,不算高官,可是,他的职务是记录皇帝的“言”。
与它相近的职位是起居郎,主司天子的政事及行动记载,也就是记录皇帝的“事”。
起居舍人、起居郎记录下的文字,日后便成为编纂正史的主要材料。
浏览中国历史时,从学术层面来看,那些记录便是“历史”,而所谓史书的编纂,则是国家事业。在世界史中,没有任何民族如同中国民族那般,将所有精力都花费在记载民族历史这一项工作之上。
因此,上述二者官位虽然不高,所扮演的角色却极为重要。
而且,起居舍人因为要记录皇帝的“言”,必须经常随侍身边。他和皇上说话的机会,自然远多于起居郎。
这时期,最接近顺宗皇帝的臣子,排第一的是女官午昭容(译注:“午”是姓氏,“昭容”为女官名,汉代开始设置,唐代列为“九嫔”之一,属正二品。)
其次是宦官李忠言。
再来是左散骑常侍王伾。
接着就是王叔文了。
《资治通鉴》记载,李忠言和午昭容,负责照料顺宗的生活起居,有关政治或人事的定夺,则落在王叔文和王伾身上。
和王叔文一样,王伾早先不过是太子李诵的艺事导师,教授李诵书法。德宗死后,李诵登基成为顺宗皇帝,王伾如同奕棋导师王叔文,也被拔擢重用。
去年——也就是空海入唐的贞元二十年八月,李诵中风病倒了。
目前总算恢复了一些,身体却还无法自由使唤,左手几乎无法动弹。
虽然能用言语表达,可是口齿并不灵活。
王伾是吴人。
他说的是吴语——也就是今天的上海话。当时吴语是一种方言,他常因口音而遭人讪笑。
个子矮小,而且其貌不扬。
自然而然,也就精于笔谈了。
也可以说,病倒的李诵正是看中他的笔谈之才。
不过,实际研拟新政策的,却是翰林学士王叔文所属的翰林院。
换句话说,王叔文是掌握大唐王朝实权之人。
不论是王伾、李忠言或午昭容,他们都只是中介角色,负责将王叔文的意见传达给皇上。
王叔文曾下令废止恶名在外的宫市,也罢免过相当于首都市长的长安京兆尹李实。
王叔文想做的,正是如同决堤洪流一般,浩浩荡荡顺流而下地彻底改革大唐王朝。
《资治通鉴》上有这样的记载:
叔文颇任事自许,微知文义,好言事。
他是个很有自信、有学问且辩才无碍之人。
这个王叔文在午后,陪同惠果来到了紫宸殿。
七
顺宗皇帝躺卧在四周都是丝绢帷幕的寝台上。
上半身不能自由移动,口齿也不清晰,加上最近的怪事,确实身心交瘁。
地板上铺着胡国地毯,窗口也垂挂着丝绸布幔。
紫檀木桌上,搁着一只美玉与玛瑙镶成的凤凰。
一座雕工精细的象牙——上面镂刻着神仙国图案。描绘自古知名仙人羽化成仙后所在的国度。
胡国壶具、南海贝壳、黄金佛像。
盛装水银的水盘之上,有一只黄金打造的乌龟泅泳其间。这是由被视为长生不老仙药的水银,和象征长寿的乌龟组合而成。
极尽奢侈的寝宫。
寝宫正中央,就是寝台。此刻,顺宗皇帝单独躺卧其上。
帷幕上扬,隐隐可见顺宗的身影。
站在寝台旁的人,是宦官李忠言。
“惠果大师、王叔文大人觐见皇上。”
带路的女官低声通报后,随即安静退下。
王叔文和惠果缓步走进寝宫。
宫外有几名士兵守卫着,里面只剩王叔文、惠果、李忠言和顺宗皇帝四人。
之前已先行通报惠果入宫之事。
“臣已将惠果大师带来。”
王叔文在入口处停下脚步,恭敬禀报。
“好……”顺宗皇帝不太灵活地说道。
病倒以来,顺宗只能以简短话语应对。一旦对方无法领会他的意思,顺宗便心情大坏。
在这情形下说“好”,是表示来人可以靠近。
王叔文向惠果示意,两人往前走近。
“皇上龙体无恙?”
停下脚步,王叔文问李忠言。
李忠言恭敬行礼后,说:
“皇上的心情……”
王叔文重新转向顺宗。
“叔文啊……”顺宗以不灵活的舌头,结巴说道。
“臣在。”
“做得太过火了。”顺宗说。
王叔文立刻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顺宗的意思是说,皇位更替后改革做得太急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