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晁衡(第6/7页)
总之,久津二尊院有一石塔,被视为杨贵妃之墓。塔形为五轮塔,据说是镰仓时代所建造。以石塔为中心,外有十五、六座的五轮塔相绕。据说,这些外围五轮塔是贵妃侍从的坟墓。
此外,京都泉涌寺也有一尊菩萨像。
此菩萨像被供奉在观音堂内,名为“杨贵妃观音”。
先前已提及,书册记载,玄宗曾派遣方士搜寻杨贵妃,方士千里迢迢抵达蓬莱国,并将玄宗托付的二尊佛像寄存贵妃身边。
根据另一说法,其中一尊就是泉涌寺的杨贵妃观音。
然而,泉涌寺的寺传记载,与此略有出入。
该尊菩萨头顶戴妃冠、单手持白花,是玄宗伤痛贵妃之死所造。天正七年(一五七九),泉涌寺僧人湛海留学唐土(明国)将其携回。
《都名所图会》记载:
观音堂之本尊圣观音,系玄宗皇帝与杨贵妃别离,临摹追忆贵妃形貌所作。补陀山之匾额同出此帝亲笔。
令人兴味十足的是,据说,这座泉涌寺为空海所创建。
《都名所图会》又记载:
该寺为弘法大师开山立基,其后文德帝御宇齐衡三年,左大臣绪嗣公再建,成为天台宗,称名“仙游寺”。意指此山为仙人云游之地也。
在热田神宫也有怪诞传闻。
据说,杨贵妃实为神宫祭神赏赐玄宗之物。
玄宗皇帝平定中国四百余州之后,亟思出手拿下日本国。祭神得知此事,将倾国倾城的杨贵妃送进唐土,藉以紊国乱世。
因此,当安史之乱起,杨贵妃虽已遂愿而死得其所,其魂魄却飞返蓬莱国,隐身蛰居热田。
其后,平息叛乱返回长安的玄宗,派遣方士杨通幽,寻觅杨贵妃魂魄栖息之所,最后打听到栖息于日本蓬莱山。
方士与贵妃魂魄相会后,返回唐土禀告玄宗,玄宗悲不可抑,病情加重而死——
以上是传说内容。
传说梗概见诸《仙传拾遗》、《晓风书》。
奉秦始皇之命,走访蓬莱仙山,寻觅长生仙丹的徐福,也曾来到热田神宫。
《东海琼华集》记载,徐福曾说:“此处即为蓬莱宫。”
根据热田神宫寺志记载,杨贵妃坟冢原位于主殿西北,后移往清水社附近,最终因故将坟冢掩埋。
热田神宫另有一名为“春敲门”的门扉。
朱鸟元年(六八六),该门建于本殿东侧,贞享三年(一六八六),因热田神宫整修而移往东参道,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三月遭空袭烧毁。
当时于事前拆下的“春敲门”匾额,幸免于难。而春敲门实与杨贵妃别馆同名。
如上所述,日本各地,残存不少杨贵妃遗迹或遗物。
相同传说,也流传于中国。
据《杨贵妃传说故事》所载,杨贵妃有一侍女张氏,深受贵妃宠爱。
据说张氏自愿穿上贵妃服,替贵妃受死。
张氏舞艺精湛,貌似杨贵妃。曾与杨贵妃共舞,备受贵妃与玄宗皇帝疼爱。
由于敬爱玄宗皇帝、杨贵妃,她期盼有朝一日可以回报恩宠。
如此机会来了。安禄山之乱兴起,安禄山部众攻入皇宫。
安禄山要挟将贵妃逐出宫并处死。当时,张氏愿替贵妃受死,她挺身而出说道:
“让我代贵妃娘娘受死吧!”
说毕,张氏穿着杨贵妃之服,于安禄山面前受刑。
贵妃之墓所埋,正是张氏尸骸。
贵妃本人则一身民家打扮,先逃至四川,后搭船抵日。
当时日本天皇为女帝孝谦天皇。
以遣唐使身份滞唐的晁衡——也就是安倍仲麻吕,为贵妃引见孝谦天皇。此事记载于上述之书。
据说,杨玉环当时为证明自己是杨贵妃,曾在宫里舞了一阙“霓裳羽衣曲”。
这些传说为何流传至今?
一大理由乃出自白乐天的《长恨歌》。
此故事背景发生于八○五年——当时白乐天的《长恨歌》尚未登场。
实际上,空海返日后的八○六年,此篇长诗才问世。
此一《长恨歌》内容,无疑是日本诸多传说的背景。
奉玄宗皇帝之命,寻觅杨贵妃香消玉殒的魂魄,有一方士千里远至蓬莱宫,终于与贵妃相逢,此为长诗最脍炙人口的章节:
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贵妃摘下头上金簪,一分为二,其一托付方士返回长安面交玄宗。日本诸多杨贵妃的传闻,即以此诗发想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