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捕头·下 第二十七章 不复四月天(第9/13页)

“一时一事,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刘尚书硬邦邦地回道,“蒋大人不要歪曲了本官的意思。”

“下官自以为没有。大人说百姓为的不过是一口饭,那么下官请问大人,青城郡水患朝廷没赈粮钱吗?百姓为的的确是一口饭,如今大笔银子出去了,饭呢?”

蒋熙元冷眼看着他:“贼乱因灾而起,更是因官员赈灾不力而起!怀柔,当是以君对臣,以上对下,如今官员私饱中囊上瞒天听已是不臣之心,贼首惑众叛乱诬蔑君主更是以下犯上,又有什么可怀柔的!”

苏缜不作声地听着,听蒋熙元如此说,一颗心便缓缓地放了下去。

这是一次因灾而起的事件,但绝不是普通的造反。苏缜第一时间就嗅到了这其中的阴谋味道,因为这“杀兄弟弑父母,非天授之子”断不是寻常百姓能说出来的,直指的并不是朝廷,而是他苏缜。

青城郡那么多的官员,只有一个县尉冒死送出了消息,那么其他官员都在干什么?若是北方郡县的官员连成一片皆牵涉其中,所图必定非小。绝不是送了钱粮过去便能息事,派官员前去便能招安的。

这乱必定要平。他不说话不过是想看看这般老臣的主意,现在蒋熙元把他所想的都说了,比从他嘴里说出来更好。如今朝中可信之人不多,可信又堪用之人更少,他势必要用到蒋家,蒋熙元这番态度,实在是给得及时。

蒋熙元说完,殿中静了片刻后,苏缜才缓缓地道:“朕宽仁,是对百姓,但既已举旗便是逆贼,何能以百姓论之。于贼人,绝无姑息之理。”他看了看刘尚书,“诚如蒋卿所言,朕退一步,便会有人进一步,道是人心不足。此非怀柔,而是懦弱!”

说罢,苏缜站起身来,扬声道:“蒋悯!”

“臣在。”蒋悯应得声如洪钟,荡在御书房里嗡嗡直响。

“朕命你为指挥使,青城郡平乱!缴械者不论,贼首必诛!青城郡上下官员就地革职,郡守郡尉押解入京,如有不从或劝解退兵者,斩!”

“臣领旨!”

“各部当以平乱之事为首要,有懈怠推脱者,与叛贼同论!”苏缜扫了一眼殿中大大小小的官员,一片安静,不禁微微地皱了皱眉头,“没听见?”

众臣一凛,齐齐高声应了“是”。

领了命,臣子各怀心思地退出了御书房。各部的官员走了,蒋熙元却没走,仍站在原地。御书房只剩下了苏缜与蒋熙元,静悄悄的,气氛有些怪异。

“熙元,朕倒是没想到你会来。”苏缜走到蒋熙元身边,先开口说道。

“为人臣者当以国之大事为己任,岂能拘于司职而作壁上观。皇上这样说,臣惶恐了。”蒋熙元平平地说道。他知道苏缜说的并不是职位问题,而是其他,却故意回避了过去,话里恪守君臣之线,相比于苏缜的话而言,透着生疏。

苏缜点了点头,便也收起了情绪:“如此甚好。”

蒋熙元从怀中取出一簿册,交给了苏缜:“皇上,这本便是这段时间以来臣所探查搜集的东西,涉及六部要臣一十二人,外埠牵涉的官员有迹可查不知凡几。时间略有仓促,但臣以为青城郡之事该是时机,故而先行呈上。”

苏缜接在手里看着。蒋熙元又道:“臣另有一不情之请。”

“所请何事?”苏缜微蹙着眉头,头也不抬地问道。

“请副指挥使之职,随家父往青城郡平乱。”

“不允。”

“那么臣请佥事之职。”

“不允。”

“请知事之职。”蒋熙元道,未等苏缜开口又道,“皇上若执意不允,臣便辞官致仕,以家父随侍前往。”

苏缜看了他片刻:“朕已任蒋悯为指挥使,他允了你便去,不用问朕。”说完,转过身大步离开了御书房。

三日后,蒋悯真的便率了千人并蒋家还没来得及裁撤的亲兵开拔往青城郡去了。蒋熙元以同知之职随军前往,与国子监连声招呼都没打。国子监的祭酒和几个老夫子以此奏了蒋熙元一本,被苏缜给扔到了一边。

夏初是从咏薇那里知道的这件事,听说蒋熙元随军离了西京,哑然得半晌没能说出话来。咏薇满满的担心,父亲哥哥都去平乱了,虽说叛军不过乌合之众,但毕竟刀剑无眼,真打起来了,也不会因为谁的官职大谁的血就多一些,谁的五脏六腑就硬一些。

夏初安慰咏薇说蒋熙元功夫了得,绝对不会被拿着棍棒菜刀的人伤到。她说是这么说,可自己的一颗心也悬到了嗓子眼儿,说话时满手都是汗,凉凉腻腻的,这暑热的天气也暖不起来。

“我知道皇上的心思必然是要镇压的,可朝中老臣重臣皆是主怀柔招安,父亲与哥哥此番虽是顺了皇上的心意,可若是真败了如何是好?那些老家伙必然揪住不放,还不知会是个什么光景。”咏薇倒是官家的女儿,想的自然也比夏初要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