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5/5页)
我不清楚,也不在乎是什么惹他生气。就让诸神烂掉那混蛋的皮囊吧。
此刻,我坐在“呕吐不止的修女”身边——不过说实话她似乎好一点儿了,甚至讪笑着说要在回避日组织礼拜——写完这封信。我们正接近萨克利卡特,在那里,我有机会把封好的信留下,让路过的新科罗布森船只带走。你将收到这篇长长的道别,而且仅迟到几周而已。还不算太糟。但愿它顺利寄到你处。
我想念你,但愿你也同样想念我。若是没有这种联系渠道,我不知要怎么办才好。你下次再收到我的消息至少得过一年,等到又一艘船冒着蒸汽,鼓着风帆驶入新艾斯培林的港口,到那时,想象一下我的模样吧!毫无疑问,我的头发会变长,蓬头垢面,衣不覆体,浑身印满符文,好像原始部落的巫医!如果到时候我仍记得怎样写字,便会再写信给你,告诉你我的经历,并询问家乡城市中状况如何。而你也许会回信,告诉我一切安好,可以回家。
乘客们热切地争论着前晚看到的是什么。贝莉丝对他们不屑一顾。“女舞神号”穿越烛洞海峡,进入相对平静的萨克利卡特海域。先是繁茂葱翠的日晷岩映入眼帘,然后,下午五点不到,萨克利卡特城出现在地平线上。
夕阳低沉,日光滞塞。日晷岩绿色的海岸高高矗立在北方数英里处。地平线上,萨克利卡特城林立的塔尖和屋顶自波浪间冒出,如同狭长的阴影。
它们位于一丛丛耐寒的冷水珊瑚之间,由混凝土、钢铁、岩石和玻璃建成。许多粱柱上环绕着螺旋状走道,并通过纤细如丝的桥梁相连。黑黝黝的城堡顶端耸立着繁复的圆锥尖顶,高达百尺。整个建筑群充满互不相容的风格。
杂乱的轮廓映衬在天空之下,仿佛儿童涂鸦中夸张的珊瑚礁。突出的高塔仿佛有生命的机体,其造型类似一簇簇管虫。一部分高层住宅模仿蕾丝珊瑚的形态,枝杈中分布着窄长的房屋,而低矮多窗的环形建筑犹如巨型筒状海面。另有一些建筑则呈现出火珊瑚皱褶的带状结构。
水底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塔耸立在波涛上方。与海平面相齐的门洞仿佛一张张人嘴。绿色的浮藻残渣标示出潮水线的高度,涨潮时这些门洞会被淹没。
此处也有较新的建筑。岩石切割而成的椭圆形大厦表面镶着铁条,水下的屋顶上伸出突兀的支架,将其拖住。漂浮的平台上建有成排的矮砖房——就跟新科罗布森的一样——在大海中显得格格不入。
自海平面以上,直到遥远的高处,走道和桥粱上布满成千上万的螯虾人,其中也夹杂着一定数量的人类。数十艘平底游船和小舟在高塔之间悠然穿行。
准备出海的船只停泊在城区外围,拴系于海中的立柱上,都是些渔船、舢板和帆船,偶尔也会有一艘蒸汽船。“女舞神号”逐渐靠近。
“瞧那儿。”有人向下指点着对贝莉丝说——此处的海水绝对清澈。就算在微弱的光线下,贝莉丝也能看到,遥远的下方便是萨克利卡特市郊宽阔的街道。沿路的街灯看上去冷冰冰的。建筑物止于水下至少五十英尺,以保证上方的船只能顺利通过。
贝莉丝看到连接水下塔楼的过道上还有更多螯虾人居民,他们成群结队地快速移动,比上面空气中的同胞要灵巧得多。
这是个不同寻常的地与。他们停靠之后,贝莉丝羡慕地看着“女舞神号”的划艇被放入水中。大部分船员和所有乘客都在梯子跟前迫不及待地排成一列。他们咧着嘴,视线投向市区,兴奋地争论着。
此刻已是黄昏时分。萨克利卡特的高塔成为一片阴影;亮着灯光的窗户倒映在黑糊糊的水中。空气中传来轻微的声响:音乐声、吆喝声、机械研磨声,还有海浪声。
“早上两点之前回船,”一名中尉喊道,“待在人类聚居区,只要留在水面以上就行。只要不危害你的肺,就有许多事情可做。”
“科德万小姐。”
贝莉丝转身面对肯伯舜少校。
“请跟我来,小姐。潜水器准备好了。”
印度神话中的一种猛兽。
印第安传说中的怪兽,鹿角、虎须、长尾、浑身披覆鳞甲。